(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截至去年底,北京地铁运营总里程已达到836公里,今年还将开通3条(段)新线。正在召开的北京两会上,政协委员建议,强化地铁保护区内风险防范,持续进行地铁站周边环境整治,保障地铁运营安全。
今年,北京共有11条地铁线同步建设,年内力争实现3条段地铁新线开通,届时北京地铁运营总里程将达到880公里,稳居全国第一。
市政协委员、北京市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党组书记王承军介绍,北京市今年还要继续加大轨道交通建设的投资力度,力争完成投资330亿元以上。今年要开工建设1号线支线和副中心101线,还要力争开通三条线段,一条是3号线一期,从东四十条站到东风站,第二条是12号线,四季青站到东风站,第三条是昌平线南延剩余段,三条线段一共约45.3公里。
这几年,北京轨道交通在路网的织密、换乘以及跟地面公交的衔接更加便利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相信未来北京的轨道交通会更便捷、更通达。
从去年北京地铁路网数据来看,日均客运量为945万人次,工作日日均客运量达到1078万人次。市政协委员、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王先进认为,在如此大体量的人员出行情况下,地铁的运营安全至关重要。
王先进建议,一是强化地铁保护区内风险研判和防范,摸清地铁周边管线分布和健康状态,强化保护区内施工审批过程监管,发现异常及时预警防范。二是强化科技支撑,建议相关部门把地铁保护区内的地质、水文、管线、设施等监控数据纳入城市信息模型,准确掌握风险源的实时状态,及时发出预警。
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秀明关注到地铁站外的环境问题。他在调研中发现大多数地铁出入口以及线路周边沿线,存在乱停乱放等问题,建议持续进行环境整治。
他指出,地铁出入口早晚高峰共享单车、电动自行车乱停乱放,对乘客的出行造成很大的影响,尤其是遇到紧急突发情况的时候,对紧急疏散产生很大的隐患。目前地铁高架桥和地面线的沿线都存在着一些私搭乱建和乱停乱放,或者侵入到安全空间等问题。现在地铁沿线整治的进度和效果上还需要提升,一方面要明确各自的产权责任,形成统一的协同机制,还要持续整治,并且加强宣传的力度,给地铁运行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在正在举行的上海两会上,市人大代表,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毕湘利介绍,目前正在市规划资源局、市交通委等单位指导下开展二环线研究,力争构建尺度适宜的第二环线,并充分发挥其换乘、截流以及联络功能,进一步提升网络整体的安全韧性及效率效益。
上海现状网络呈现“环+放射”结构。相比于北京的棋盘式线网结构而言,单线故障情况下靠线网自身疏解的安全韧性不足。既有4号线环线覆盖范围偏小,环线的截流和换乘服务功能未能充分发挥。从数据来看,上海地铁全日客流量排名前30的车站承担了全网46%的客流量,其中83%的车站位于4号线环线以内。射线间的换乘大多在既有环线4号线内进行,换乘不便。既有线网缺乏在中外环附近的切向线或环线,以解决射线间的换乘和故障情况下靠自身网络的疏解功能,缓解核心区拥挤现状,增加乘客可替代路径。
毕湘利还表示,目前申通正在市规划资源局、市交通委等单位指导下开展多条快线方案研究,提高新城至中心城出行效率。
目前上海“五个新城”各有一条轨道交通线路连接,现状早高峰新城前往中心城的客流占比超过50%,南汇新城前往中心城客流超过80%,16号线早高峰进入内环内客流约47%,新城至中心城乃至核心区需求逐渐凸显。目前,“五个新城”至人民广场的轨道交通平均旅行时间在65分钟以上,其中南汇新城的旅行时间长达90分钟且需要换乘。此外,嘉定新城、松江新城至人民广场的旅行时间也超过50分钟。提高旅行速度、缩短出行时间的需求客观存在,同时新城快线应尽可能引入到中心城核心区重要枢纽节点,以进一步提升新城乘客的出行效率。
其中,研究中的浦南线旨在加强浦东新区与中心城乃至市中心的快速联系,采用最高设计速度160公里/小时的车辆,并开行快慢车,全程最短出行时间约32分钟,换乘2号线至4号线环线及陆家嘴地区的出行时间可控制在45分钟以内。与既有16号线相比,临港新片区至中心城轨道交通出行效率将明显提升。
广东省人大代表、广州地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智成表示,2025年将力争开通10条(段)共173公里的“地铁+城际”线路,进一步织密地铁和城际网络,推动“四网融合”取得新进展。这些线路包括6条(段)地铁和4条(段)城际,通过“内通外联”,加密中心城区线网,促进大湾区交通深度融合,实现经济协同发展。
西安两会:人民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是轨道交通集团不断前进突破的不竭动力
“西延、西康、西十等5条高铁加快建设。”
“西安地铁运营里程超过400公里。”
“力争西延高铁、西安地铁15号线年内建成运营。”
“建设‘零碳’园区”……
以上这些都是今年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相关内容,每一项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有密切联系,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除了熟知的地铁建设,西延高铁等建设也跟轨道交通集团有关。
会议间隙,省人大代表、陕西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扬接受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专访,他说的第一句话却是:过去这些年西安修地铁尤其是8号线修建期间需要长时间占道施工,感谢人民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这也是我们轨道交通集团不断前进突破的不竭动力。
(向下滑动查看访谈详情)
关键词:地铁8号(环)线
进度条:运营总里程突破400公里,单日客运量突破“500万大关”
2024年12月26日,西安地铁8号(环)线开通初期运营,这是国内首条成环运营的无人驾驶地铁线路,采用国际最高等级的全自动驾驶系统,也是西安地铁建设中里程最长、站点最多、关注度最高的一条线路。通车后,西安地铁运营总里程突破400公里,实现网络化运营。
相关数据表明,8号(环)线的开通后,西安城市道路通行效率得到明显提高,高峰时段道路拥堵也得到缓解,同时也降低了机动车碳排放,促进了“双碳”目标的实现。根据住建部和中规院联合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西安市平均通勤距离为29公里,按照估算,8号(环)线开通后预计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15.83吨。
宋扬表示,8号(环)线开通后,1号线、6号线、9号线、10号线的客流有较大增幅,说明8号(环)线开通后对远郊地区客流的带动效应明显,对高陵区、临潼区、高新三期、鄠邑区、西咸新区、咸阳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将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此外,传统线路负荷较大的2号线、3号线客流在8号(环)线开通后基本呈现下降态势,环线的开通分散了换乘客流,减少了进入市中心线路的客流,缓解了环线内的换乘压力,尤其是早高峰,之前高峰期需要等候2趟车左右才能上车的小寨站、科技路站、西工大站均已经缓解,不需要增加空车投用了。此外,环线外围北部区域、西部区域、东北区域的车站乘降量提升显著。
2024年12月31日,在多重客流的集中带动影响下,西安地铁线网客流再创历史新高,平安运送市民乘客553.9万人次,西安地铁单日客运量首次突破“500万大关”。跨年夜当晚,5号线、6号线、10号线分别突破了单条线路客运量的单日最高纪录,电视塔、井上村、汉城南路、大唐不夜城等45座地铁车站客流创下历史新高。
关键词:地铁15号线
进度条:预计2025年下半年开通试运营
西安地铁15号线是西安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的“收官”线路,一期工程全长19.46公里,线路西起细柳站,东至东兆余站,共设13座车站,车站由西向东依次是细柳、府君庙、祝村西、祝村、郭杜西(与地铁6号线换乘)、郭杜、樱花广场、邮电大学、长安广场、航天城(与地铁2号线换乘)、皇子坡、东长安街(与地铁4号线换乘)、东兆余。这条线路串联了西安高新区、长安区和航天基地,是主城区南部的重要客流走廊。
宋扬介绍,截至目前,地铁15号线一期工程全线13座车站已全部封顶,正线区间隧道已实现洞通、长轨通、电通及通信系统三通目标,细柳主变电站已建成投用,全自动样板段动车调试已基本完成,全线正线已取得信号联锁认证证书,已启动全线动车调试工作,全线车站安装装修工程累计完成78.2%(安装工程累计完成79.8%,装修工程累计完成76.5%);细柳车辆段主要单体主体结构已完工,已进入机电安装和室外管网施工阶段。
据介绍,地铁15号线一期将于今年下半年开通试运营,建成后能够有效缓解该区域的交通压力,进一步完善西安市轨道交通线网结构,届时西安将拥有12条线路422公里开通运营的地铁线网,市民一小时出行半径将进一步扩大。
关键词:四期建设规划
进度条:力争2025年获批落地实施
众所周知,城市轨道交通延伸所到之处,能带来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等高效、便捷流动。随着今年下半年地铁15号线一期开通试运营后,西安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就完全 “收官”,那么,第四期建设规划目前报批进展如何?
2024年上半年,西安地铁先后在官网就“西安市城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2024~2029年)”环评及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等内容进行了公示。此后,西安市轨道集团在省、市发展改革委的指导下,围绕财力支撑、客流基础和发展需求开展了报批所需配套要件的论证工作。
宋扬表示,去年2月环评公示内容中提及的项目为第四期建设规划的初步拟定上报方案,建设规划的最终方案都将以后期批复为准。目前,西安市正在全面开展第四期建设规划项目的报批工作,已取得报批所需的前置要件,待进一步完善技术报告后上报国家部委审批,争取今年尽早批复落地实施。
关键词:西延、西康、西十等5条高铁
进度条:5条高铁全面加快推进 西延高铁冲刺年内建成
那么,轨道交通集团除了修地铁管不管修高铁呢?你别说还真有关系,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了解到,在西延、西康等5条备受关注的高铁线路建设过程中,陕西轨道交通集团负责实施。
宋扬表示,一直以来,陕西轨道交通集团认真贯彻落实全省“三个年”活动的部署要求,聚焦稳增长促发展,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有效发挥了国企“稳定器”“压舱石”的重要作用。截至目前,以西安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铁网已建成5个方向,运营总里程1019公里。剩余三个方向的5个项目建设总里程1010公里,总投资超2000亿元,已进入全面加快实施阶段。按照计划,2025年内西延高铁将建成通车,2026年西康、西十高铁建成通车,2028年康渝、延榆高铁建成通车,届时陕西将实现“市市通高铁”的既定目标。
1.西延高铁全长约300公里,建设标准为双线客运专线,设计速度每小时350公里。自西安东站引出,沿途设高陵、富平南、铜川、铜川北、宜君、黄陵西、洛川、富县北、甘泉北、延安11座车站。
目前,西延高铁全线最长隧道,也是陕西境内最长的单洞双线高铁隧道——全长17509米的宜君隧道已经贯通,阳湾一号隧道顺利贯通,全线47座隧道已完成工程总量的95%以上。全线66座桥梁已完成工程总量的98%以上,涵洞完成工程总量的70%以上,站房土建工程完成近50%。
作为连通陕北革命老区的首条高铁,西延高铁建成投入运营后,西安至延安的列车最快运行时间将由目前的2.5小时缩短至1小时左右。对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助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加快构建包海高速铁路通道,进一步完善优化国家高速铁路网络布局、提升陕西省区位优势和全国铁路网枢纽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2.西十高铁新建正线长256公里,设计速度为每小时350公里,其中陕西段总长170公里,沿途设西安东、蓝田、商洛西、山阳、漫川关5站,计划2026年建成通车。截至目前,西十高铁已全面展开线下工程,站房、四电施工按计划稳步推进。
西十高铁在十堰东站接入既有汉十高铁,开通后,十堰至西安将实现1小时内到达,武汉至西安的高铁运行时间也将缩短至3小时左右。
3.西安至安康段(西康高铁)全线新设大中桥梁26座,隧道20座,桥隧比约94%。设西安东、太河、柞水西、镇安西、桐木、安康西6个车站,除西安东站及安康西站外,其余均为高架站。1月15日,西康高铁全线最长隧道——秦岭太兴山隧道顺利贯通,较计划提前45天,标志着西康高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截至目前西康高铁隧道掘进已达到设计总量的9成以上,各项施工任务顺利推进。
西康高铁建成通车后,西安至安康的铁路运行时间将由现在的3小时左右缩短至1小时以内。
4.西渝高铁安康至重庆段(康渝高铁),陕西境内线路起于西康高铁安康西站,向南跨汉江后溯岚河而上至岚皋县,设站后溯滔河而上,穿大巴山(隧道长14172米)到达陕渝省界。线路总长80.27公里,桥梁13座,隧道14座,桥隧比高达98.9%,设车站1座(岚皋站)。
截至目前,康渝高铁安康汉江大桥等一批重难点工程已取得突破性进展。西渝高铁康渝段建成后,将和西康高铁构成西安至重庆间的高铁大通道,两地出行时间有望从现在的6小时左右缩短至2.5小时左右。
5.延榆高铁全长约239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沿途共设延安、延安新区、延川、清涧北、绥德西、米脂北、榆林南7座车站,建设工期5年。2023年底开工建设,计划2028年建成。截至目前,延榆高铁辅助坑道已全部转入正洞施工。
延榆高铁建成通车后,将与西延高铁、西康高铁共同构成陕西南北方向高铁客运的主通道,成为陕北、关中、陕南三大区域间协调发展的快速交通廊道。
关键词:西安高铁东站
进度条:2026年建成投用
没错,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的西安高铁东站片区开发建设和市政配套设施也是由轨道交通集团负责实施。
依托西安“三中心”枢纽之一西安东站打造的高铁东站片区,是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完善陕西“米字型”高铁网络,对高质量推动我省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要实践。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承担了高铁东站片区一级开发主体职责,项目于2022年启动建设,建成后将衔接西十、西康、西延等高铁线路,链通长江经济带、成渝都市圈,疏通包海经济交流新通道,预计年发送旅客3650万人次。
目位于西安市东部门户地区,灞桥区南端、东临白鹿原、西邻浐河杜陵塬,基于选址特点,高铁东站片区具有“一半山水一半城”的城市格局,东三环、绕城高速穿城而过,5号、12号、15号、21号线地铁四线汇聚于西安东站四线共厅,交通资源承载力优势明显。
从建设初期,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就依托站城一体化融合理念,充分总结已建成枢纽工程经验教训,确定“国际枢纽,智慧新城”总体目标,搭建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开发的新路径,确保2026年东站及配套设施于西十、西康高铁同步建成投运。届时,高铁东站将利用地铁“两横两纵、四线共厅”打造站前枢纽西广场立体交通核,实现旅客3分钟进出站,零距离换乘畅达体验。
关键词:“零碳”园区
进度条:正在打造全国首座地铁场段零碳示范园区
在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两个方面重要部署,为轨道交通事业的绿色智轨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宋扬介绍,今年1月14日,《西安轨道交通绿色城轨发展行动方案》发布,按照“探索试点、推广深化、全面转型”三步走战略推进绿色轨道交通建设、运营数字化转型、绿色化升级和融合化发展。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和西安交大联合成立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以企业创新为主体,围绕轨道交通产业链开展科研创新,积极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的应用示范,“通过对光伏、地热和氢能综合能源智慧管控技术的创新利用,我们探索试点将地铁15号线细柳车辆段和西安东城核心区打造成为‘多能协同、供需协同、绿色高效’的全国首座地铁场段零碳示范园区,建成‘氢能实现零碳、多能优化获益、市场复制推广’的绿色轨道交通产业示范项目,引领西安轨道迈入低碳高效的高质量全新发展阶段。”
“这是我履职的第三年,每年聆听省政府工作报告都感觉亮点纷呈、新词频出,一个个第一的成绩,一组组鲜活的数据,提振发展信心、汇聚奋进力量。”省人大代表,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金铭说,2024年,苏州轨道交通集团也取得了新开线路长度与西安、郑州并列第一,全自动驾驶里程数全国第一等多项好成绩。集团将紧紧围绕报告中提出的新一年关于交通建设、民生保障等重点工作,在做好建设运营主责主业的基础上,发挥国企引领支撑作用,重点提升经营能力建设,不断优化资产结构,盘活地下空间资源,提升商圈功能品质,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发展大局。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市人大代表,长春市轨道交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孙会勇指出,从企业实际出发,全力推进第三期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建立起以轨道交通为骨干,以常规公交和其他出行方式为补充的现代出行体系,逐步实现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完善,立体互联。同时我们还要全力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提高舒适度和便捷度,使其更加便民利民惠民,让公共交通成为更受公众欢迎的交通出行方式,让长春市民更具获得感和幸福感。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1月15日上午,合肥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合肥大剧院开幕,与会代表认真听取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与民生相关的内容成为代表们热议的焦点。
“听完整个报告,可以感受到每一个数字都讲述着合肥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建设的奋斗故事。”人大代表、合肥轨道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何轶鸥表示,这份报告内容详实,鼓舞人心。
报告提出:“更大力度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何轶鸥介绍,2024年合肥轨道交通4号线南延、8号线一期开通运营,全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232公里,总客流量突破20亿人次,单日最高客流超335万人次,市内出行更加便捷。
合肥轨道交通不仅在硬件设施上不断完善,更在软性服务上用心用情。从冬日里温暖的座椅坐垫、热气腾腾的一杯姜茶,到多个站点内设置的共享化妆间以及各类大型活动举办期间的轨道延时服务等,每一位乘客都能从中真切地感受到悉心的关怀与实在的便利,相关举措也让这座城市的幸福感不断提升。
“接下来,我们也将继续为市民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公共服务。”何轶鸥说。
在今年的两会上,聚焦增强城市承载能力话题,何轶鸥建议进一步提升新时代基层治理质效,并通过立法的方式,为合肥市城乡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提供科学指导与规范约束。
———————————
扫码加入人民城轨交流群
获取城轨行业一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