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施仲衡,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奠基人和领航者,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原总工程师,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创始人之一、专家和学术委员会主任,《都市快轨交通》杂志创刊人,于2024年12月23日4时4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为深切缅怀施仲衡院士,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响应行业呼声,广纳各界追思,以真挚文字抒发内心沉痛悼念之情。
施仲衡院士千古!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行!
巨星陨落,行业同悲。施仲衡院士的离去,让我们沉浸在深深的哀痛之中,他的一生,是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奉献的壮丽史诗。
施仲衡院士投身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学术、技术、科研的70载岁月,见证了我国地铁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辛历程。早年,面对国外技术封锁与国内技术空白的艰难困境,他挺身而出,带领团队刻苦钻研,攻克了一系列核心技术难题。从线路规划的精密布局到车辆选型的精准适配,从施工建设的技术创新到运营管理的模式优化,施院士的科研成果贯穿于地铁发展的每一个关键环节,为我国各大城市地铁网络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使得地铁成为现代都市高效运转的动脉。
我是上世纪80年代末步入城市轨道交通行业,那时、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还处在起步期,在国内基本上没有一部完整介绍城轨的书籍,上世纪90年代我终于读到了由施仲衡院士主编的《地下铁道设计与施工》这本书,由于我从这本书中全方位地了解到地铁工程设计与施工知识而产生浓厚兴趣,也正是这本书启蒙了我步入城市轨道交通领域近40年的职业生涯;之后我还给了很多有心人看,告诉他们看了这本书,可让您尽快入门城轨。
1993年~1998年间,我参加了广州地铁一号线的设计工作,担任广州地铁一号线设计总体组副总,由于我入行业不久、还没有太多的经验积累,尤其广州地铁一号线机电、车辆、土建掘进等重大装备系统还依赖进口,为此,我深感“力不从心”,再加上当时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匮乏、设计规范也没有颁布等,近乎靠“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来完成我所承担的工作;就在我深感“棘手”的关键时期,我有幸遇到了“贵人”——施仲衡院士,他当时是广州地铁一号线的设计总监;施院士非常耐心、认真地给与了我非常大的帮助和非常精准的指点,使我受益匪浅、信心倍增,对我保质保量完成广州地铁一号线各项总体设计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还清楚地记得在广州地铁一、二号线公园前换乘站规划与设计的一段经历,我当时担任公园前换乘站设计总体,该站高峰小时设计客流达到了十万以上,是当时国内最大的设计客流车站,经计算,用我们普通的岛、侧式站台根本不可能满足列车发车密度30对/小时的停站时间控制,为此、为了压缩列车停靠时间、增加列车在站台上的开门对数,我们提出了采用一站多站台这种在当时国内还没有的城轨车站方案的思路后,在是否可行“犹豫不决”的时候,是施院士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和勇气,并与我一起进行线路行车能力计算,手把手指导我推演不同场景下的客流组织,他用独具匠心的智慧给予了我对建筑设计方案的信心,最后在他的指导下我顺利完成了设计,填补了我国城轨车站建造史上的空白;公园前站经过近30年的运营,目前是广州市地铁网络换乘车站中效果最好、老百姓口碑最佳的车站。
2004年,成都轨道交通刚刚开始进入正式实施的起步阶段,至今我都还记得施院士在不同场合给我反复强调对成都地铁的发展要“四个坚持”:一是成都地质地貌特殊,一定要坚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成都地域特色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标准;二是成都属于中国西部经济并不发达的地区,一定要坚持“建得起”、“用得起”的建设理念;三是成都市轨道交通发展空间大,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从起步阶段就要充分考量今后的网络化发展;四是要大胆尝试国外先进技术和机电设备国产化理念来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
正是在这“四个坚持”的鞭策下,在施院士一直以来鼎力指导下,成都地铁成功攻克和实施了单层浅埋“自然通风”车站和区间隧道、“自然采光”节能车站、“冰蓄冷”技术,尤其是“高富水密实砂卵石地层(卵石含量60%, 且含30厘米以上漂石)”采用盾构机掘进和盾构机带压换刀等多项复杂技术,并填补了当时我国地铁建造史上的空白,实现了成都地铁因地制宜和“降本增效”、具有成都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特色的模式。
施院士在重大技术抉择方面是非常严谨、务实的。我记得,在成都地铁1号线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时,他是评审专家组组长,当时施院士已过“古稀”之年,但为了科学合理、经济适用的确定成都市第一条地铁线路的系统制式方案,他把我叫到他房间一丝不苟、专心致志地就车辆编组采用4/4/6、还是6/6/6的方案与我研究至深夜,经过施院士的严谨、周全的分析后确定为6/6/6列车编组方案;事实证明,当时的抉择非常正确,目前,成都地铁1号线是成都市轨道交通网络中客流最大的线路,6/6/6列车编组方案经受住了客流强度长期保持在3左右的考验,支撑了网络安全运营。
作为一名杰出的学者,施仲衡院士在学术研究上硕果累累。他的著作与论文,以其深刻的洞见和严谨的论证,成为行业内的经典文献,为后来者指明了研究方向。他提出的诸多理论,突破了传统思维的局限,推动了城市轨道交通技术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在国际学术界也赢得了广泛的尊重与赞誉,为我国在城市轨道交通域赢得了崇高的声誉和话语权。
如今,施仲衡院士虽已离去,但他的功绩将永远镌刻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里程碑上,他的科研精神、育人风范和爱国情怀,将如同一座不朽的灯塔,持续照亮我们在科技探索道路上奋勇前行的方向。我们沉痛悼念施仲衡院士,更要以实际行动传承他的遗志,在各自的岗位上不懈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以此告慰施院士的英灵。
——于波
作者简介:于波,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专家与学术委副主任、成都轨道集团有限公司原常务副总经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授级高级建筑师、“中国地铁50 年致敬人物”。
——————
院士大义,泽被行业。如您对施仲衡院士心怀崇敬与追思,愿以文字缅怀、追忆,请联系协会。
联系人:潘奕婷 18210449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