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
为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交通运输部于2024年对4个关键管理办法予以修订,全面夯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基础。期间,交通运输部陆续发布《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管理办法》(交运规〔2024〕5号)、《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险性事件信息报告与分析管理办法》(交运规〔2024〕6号)、《城市轨道交通设施设备运行维护管理办法》(交运规〔2024〕9号)、《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办法》(交运规〔2024〕10号),为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行保驾护航。
10月22日,《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土木工程》发布面世。该书由中国工程院钱七虎院士担任主编,中国工程院谢礼立院士和项海帆院士担任副主编,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38位院士及国内200余位知名专家组成编委会,全国50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编纂,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发行,是土木工程行业专家合力完成的浩大文化工程。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学科首次纳入《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土木工程》,标志着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作为独立学科,为未来城轨交通行业发展奠定了学术基础。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分支学科在钱七虎院士的亲力指导下,共撰写条目222条,总字数22万。积极组织了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行业翘楚50余人共同参与编撰工作。历经9年时间,从零到一,从粗到细,编撰团队不下百次的精心雕琢,完成了这具有历史意义的任务。城轨交通行业首次进入中国大百科全书国家级文化工程,凝聚了全国优秀城轨交通工作者的知识和经验,对推动城轨交通行业知识普及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6月13日,由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组织编制的《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融合城轨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正式印发。这是城轨交通行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紧跟党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在城轨交通新发展阶段,探索新发展方式的又一重大举措,是继《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和《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绿色发展行动方案》之后的又一个里程碑式文件。
《指南》提出了融合城轨建设的指导思想,阐述了融合城轨的内涵标志,描绘了融合城轨发展“1-9-3-5-5”发展蓝图,即绘制一张融合城轨发展蓝图、推进“区域、四网、多交、线路、站城、系统、绿智、文旅、业务”九元融合,聚焦“引客流、增收益、降成本”三大方向、发力“客流、财务、技术、装备和生态五个可持续,实施“规划、服务、技术、管理和经营”五个协同。制定了“两步走”发展战略,明确了“政府政策引领、各方协同发力、评价体系助力、协会服务推进”四项保障措施。
点击#融合城轨查阅相关资讯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的工作要求,响应行业的呼声,在行业专家的群策群力下,2024年6月13日,在南京城轨交通领导人峰会上发布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既有线改造指导意见》,作为行业今后一段时期制订既有线改造的技术政策、标准规范、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的指导性文件。
点击#既有线改造查阅相关资讯
“低空经济”在今年全国两会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财政部、中国民用航空局印发的《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提到,到2030年推动低空经济形成万亿元级市场规模,低空经济可谓潜力充足。深圳、青岛、合肥、苏州等地城轨企业积极探索“轨道+低空”发展技术路径和产业方向,为低空经济领域带来更多应用场景。
苏州轨道交通集团与中国通号达成“轨道+低空”战略合作
4月26日,苏州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金铭与中国通号党委常委、副总裁、总工程师张志辉签订“轨道+低空”产业合作项目意向书,并签署了“轨道+低空”战略合作协议。
深圳地铁打造首个“轨道+低空”空铁联运项目
6月28日,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携手东部通航合作共建的中国首个
“轨道+低空”空铁联运项目在深圳北站枢纽东广场正式开航,向市民提供深圳空铁交通一站式接驳服务。青岛地铁启动无人机智能化巡查
7月11日,6架无人机在青岛地铁登瀛车辆基地腾空而起,青岛地铁保护区无人机智能化巡查正式启动,标志着青岛地铁在低空经济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合肥轨道交通集团上线全空间智能感知巡检全新模式
7月22日上午,部署于合肥轨道交通4号线全线的无人机顺利升空,自动执行轨道安全保护区巡检任务,隧道内量子数据同时开始实时传输,人工智能模型实时计算,标志着合肥轨道集团正式上线运行全空间智能感知巡检系统。该系统融合了低空智能巡检与量子精密测量两大核心技术,为国内首创。
无锡地铁积极探索“轨道+低空”新模式
10月26日,太湖湾无锡低空经济创新发展大会召开。为加快布局低空经济新赛道,积极响应无锡大力发展低空经济的号召,无锡地铁集团组织各相关部门、下属公司前往活动现场进行参观,积极探索低空经济在轨道交通产业方面的应用,并现场与相关低空经济产业单位进行交流并洽谈合作。
1月19日,“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81名个人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50个团队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其中,由广州地铁集团牵头组建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与运维保障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荣获“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与运维保障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唯一由地铁建设与运营企业牵头组建的国家级创新平台。该中心坚持以国家和行业战略需求为出发点,聚焦解决轨道交通建设运营及装备制造中的核心技术问题,先后承担64项国家、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授权发明专利125项,编制发布标准134项。攻克了列车在途监测与安全预警、行车关键设备设施主动运维、轨道交通一体化智慧平台、面向典型行业的新型网络架构和泛在网络接入、运营重大风险防控、复合地层盾构等“卡脖子”核心技术,研发了国内首套自主可控的MTC-I型CBTC信号系统、行业首个基于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的智慧操作系统-穗腾OS、复合地层盾构工程成套技术等重大系统装备,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核心技术实现从无到有、从追赶到领跑作出了突出贡献。
11月28日,有着全球隧道行业“奥斯卡”美誉的国际隧道与地下空间协会第十届隧道工程年会在意大利热那亚举行,全球大型隧道及地下工程项目角逐年度工程、超越工程等多个奖项。经过评审、答辩环节,青岛地铁6号线一期工程滨海复杂地质环境绿色地铁建造技术在全球诸多项目中脱颖而出,成功斩获“超越工程奖”。
青岛地铁6号线一期于4月26日开通,是我国首条全线采用全功能、全场景、全要素的智慧车站线路。其中,在6号线一期运行的我国新一代列车控制系统——TACS系统历时8年研发,成为我国智慧城轨的标志性成果。TACS以列车为中心,基于车车通信,采用资源管理理念,以信号车辆深度融合为特征,是实现列车运行方式由自动化向自主化转变的重要技术创新。
十余年来,城轨交通在助力都市圈城市群的构建中发挥了关键且多元的作用。《2023年广州市交通发展年度报告》显示,广佛每天多达185万人次通勤。以广州-佛山、武汉-鄂州、杭州-绍兴、南京-镇江、上海-苏州等地为例,它们借助地铁或市域快轨,成功实现了跨市交通的连通,为区域协同发展打通了关键脉络,促使城市间的资源、人才、产业等要素得以加速流动融合,城轨交通正由城市交通迈向都市圈城市群交通。
5月26日,广佛南环、佛莞城际正式开通运营,并与已开通的佛肇、莞惠城际实现“四线”贯通,形成了一条横跨广州、佛山、肇庆、东莞、惠州5座城市的东西走向交通大动脉。
9月13日,长浏快线启动土建施工招标,这是湖南首条市域轨道线,连通长沙和浏阳。
9月14日,成渝都市圈——轨道交通资阳线迎来首批试乘乘客,该线路起于成都轨道交通18号线福田站,止于资阳北站高铁站。资阳同时连接成都、重庆“双核”,是成渝经济区、成都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9月18日,广州地铁官网发布了东莞地铁1号线二期工程位于广州境内的部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第一次信息公示。根据规划,东莞地铁1号线将在广州黄埔新港站换乘广州地铁5号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