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施仲衡,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奠基人和领航者,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原总工程师,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创始人之一、专家和学术委员会主任,《都市快轨交通》杂志创刊人,于2024年12月23日4时4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为深切缅怀施仲衡院士,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响应行业呼声,广纳各界追思,以真挚文字抒发内心沉痛悼念之情。
施仲衡院士千古!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行!
十天前,我作为晚辈,去医院看望了病重的施仲衡院士,此后心情就变得很沉重。在告别仪式上,我作为现场送别施院士的500多名人海中的一员,和大家一样,深感悲痛,甚至情不自已。前几天,作为治丧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一直在忙于协助家属做好送别仪式的准备工作,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组织撰写的对施院士的追忆文章,在告别仪式结束后的晚上才得以动笔,也不知是否还来的及发出。无论如何,还是要写,因为施院士及其创立的《地铁与轻轨》(目前《都市快轨交通》)杂志,引领我一路前行!
我的城轨之路,启蒙于施仲衡院士及其《地铁与轻轨》杂志。1987年,我从西南交通大学铁道电气化专业本科毕业,被分配到了北京城建设计研究院(即目前的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7月9日报到后,我又被单位返派回学校搞了半年的合作课题研究,直到冬至,我才又回到了院里,这才算真正开始了设计院的职业生涯。
1988年春天,长春轻轨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启动,在4月12日的预备会上,施院士时任设计院总工程师,进行了讲话指导。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施院士的教诲。会上,施院士强调说:“这是我国第一条轻轨,创牌子,里程碑。希望年轻人早日成熟,年轻人自我本身应该有一种竞争意识,有一种紧迫感,有一种危机感。设计的同时,确定轻轨标准。注意知识的更新。”(——工作笔记摘抄)。长春轻轨可研工作,是我来到设计院的第一项工作,此后的37年来,我不管干什么工作,不管身处何种岗位,我一直按照施院士的这一教诲与指导,勤奋学习,努力工作,砥砺前行。
《地铁与轻轨》,1988年由施院士创刊,这是我国城轨行业的首个专业期刊。杂志的创立,给整个城轨行业带来了福音。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刚刚走出校门参加工作的“小白兔”,可以说如获至宝。每一期杂志,我都会认认真真的阅读学习。在学习文章的同时,也特别敬佩并羡慕那些在杂志上发表文章的作者们,心中自然也燃起了一种美好的愿望:有一天,自己也要像他们一样撰写文章,在杂志上发表。要知道,在那个还没有电脑打字的年代,若能把自己手写的文字,变成一种铅字印刷品,那将会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正是这种巨大的成就感,招引着我,激励着我,一直前行。
时至今日,我依然是《都市快轨杂志》的忠实读者和拥趸者。目前我能看到的轨道交通专业杂志的确不少,但阅后留存的只有这一本。我的书房里,从《地铁与轻轨》创刊号到目前《都市快轨交通》年度合订本,我保存着完整的一整套。我深深的知道,这凝聚着施院士的心血、智慧与爱心。
迄今为止,我独自撰写与合作撰写的论文,有30多篇,其中约三分之二都发表在《地铁与轻轨》(现《都市快轨交通》)这本杂志。
1990年,我撰写的《直流牵引网最大压降的分析与计算》论文在杂志上发表以后,当时的那个高兴劲和自豪感,就甭提了,现在回想起来,那种感觉还是那么的甜美。这篇论文也成为我本科毕业5年(1992年)获评中级职称(工程师)的重要支撑材料。1996年,我在杂志上发表的《地铁变流技术特点及直流电压调整率的探讨》一文,又成为我本科毕业10年(1997年)获评高级工程师的重要支撑材料。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城轨交通领域虽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装备方面,大量关键技术和核心设备依赖于国外进口,这不仅使得建设成本居高不下,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城轨交通事业的发展。施院士作为国家计委推动地铁国产化特设的专家组成员,积极倡导车辆、信号等地铁重大设备的国产化与自主化;而我作为一名电气设计师,自然也应该按照国家计委和施院士的倡导,积极开展城轨供电系统国产化设计研究工作。1999年,我在杂志上发表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供电系统设备国产化的分析与思考》一文,提出城轨交通750V或1500V直流快速开关柜国产化的必然性和建议,并在文章最后感慨地写下了“从设备发展的趋势来说,直流快速开关肯定会实现国产化,这个民族工业的空白,一定会被有识之士填补,这一天不会太远!”。正是这样,施院士作为行业发展的领航者在前面鼓与呼,我们千千万万全行业从业者们,在后面践与行。
如今,在施院士的大力推动和全行业的共同奋斗下,我国城轨交通技术与装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车辆、信号,自不必说。城轨牵引供电系统中的最后“堡垒”——直流快速开关,也早已被国内攻破。目前中船武汉712所等生产的直流快速开关,凭借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性能等优势,成功打破了瑞士赛雪龙等国外厂商的垄断格局,并已应用于国内众多城轨线路上。这篇论文与其他几篇论文,也是我本科毕业15年(2002年)获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的重要支撑材料。
2003年,是《地铁与轻轨》杂志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杂志正式更名为《都市快轨交通》。施院士在发刊词中指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发展为城市,大城市发展为大都市,大都市周围的城市群共同形成大都市圈。……这种城市发展范围的扩大,相应要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的线网逐步扩展外延,除城市中心的地铁与轻轨外,还有通向城市边缘地区的城市铁路、通向卫星城的市郊铁路;还有都市圈中联系各城市的城际快速轨道交通以及规划中的中等城市发展的中运量的轨道交通。……还将不断有新的轨道交通制式出现。《地铁与轻轨》已不能涵盖快速轨道交通的范畴,因此将原来的刊名《地铁与轻轨》更新为《都市快轨交通》,以适应城市快轨交通发展的新形势。”时过20年,现在再读这段文字,施院士是多么的高屋建瓴!
在《都市快轨交通》这一新平台上,结合国家标准《轻轨交通设计标准》的编写研究与解读工作,我们主编团队于2018年至2019年期间,连续发表了轻轨系列“道、法、术、器、势”5 篇论文:《国内外轻轨概念的发展研究——轻轨之道:什么是轻轨》、《轻轨交通审批与建管的法规标准研究——轻轨之法》、《轻轨车辆特征与适应性研究——轻轨之术》、《轻轨交通轨道特点与设备发展研究——轻轨之器》、《轻轨的可持续发展——轻轨之势》,从不同维度对轻轨交通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研究。撰写这些文章的同时,也对施院士当年前瞻性地提出“发展中运量轨道交通”甚为折服。另外,《轻轨交通设计标准》2018年5月1日实施,也是为30年前施院士在长春轻轨预备会上提出“设计的同时,确定轻轨标准”交上了一份“虽迟也到”的答卷。
2021年,我申报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时,国家标准《轻轨交通设计标准》以及上述系列“轻轨”论文,又成为重要支撑材料。
所以,我的每一次进步与提升,都未曾离开杂志的支持与护佑,我是这本杂志的最大收益者。这也是我深爱这本杂志的情缘所在。
施院士既是中国地铁从无到有的奠基人,也是中国城轨交通发展前行的领航人。无论是他主持的工程院“降低地铁工程造价”的重大课题,还是科技部“十一五”重点科技支撑项目——“新型城市轨道交通”,还是“小编组高密度”的灵活运用理念,都是围绕城市轨道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正由资本型增长阶段进入运营型增长阶段,相应地,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大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由高速增长走向高质量发展,而高质量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可持续发展。
为了赓续施院士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城轨行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北京城建院开立了“城轨交通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
我们“城轨交通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组,在《都市快轨交通》杂志上,2021年发表了《创建“城市轨道交通学”的可行性探究》一文,2023发表了《基于复杂巨系统理论的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一文,2024年又发表《一种评价新思维:ESE 评价理论与方法——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价》一文。发表这些文章的目的,就是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全行业共同关注与探讨。《都市快轨交通》是我国城轨交通行业一个极好的学术交流平台。
回顾过往,从《地铁与轻轨》到《都市快轨交通》,杂志一直引我前行。如果施院士没有创立这本杂志,我将缺少了这个学习的平台、成长的平台、交流的平台。我始终认为,北京城建设计院是我城轨事业发展的沃土,这本杂志是我城轨学术提升的平台。“吃水不忘挖井人”,感恩《地铁与轻轨》暨《都市快轨交通》杂志,感恩杂志的全体工作人员,感恩杂志创刊人施仲衡院士!
施院士,是中国地铁的奠基人,是华夏城轨的领航人!
最后让我以今天告别仪式上的挽幛,表达对施仲衡院士的最高敬意!
功始中国地铁元年,眷眷情送奠基人
业就华夏城轨万里,拳拳心向领航人
——于松伟
作者简介:于松伟,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专家和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副总经理,《都市快轨交通》杂志社首届理事会秘书长,现任第六届编辑委员会常务副主编。
——————
院士大义,泽被行业。如您对施仲衡院士心怀崇敬与追思,愿以文字缅怀、追忆,请联系协会。
联系人:潘奕婷 18210449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