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追忆丨宋敏华:怀念施仲衡院士——师者如光,微以致远
最新动态
追忆丨宋敏华:怀念施仲衡院士——师者如光,微以致远
2024-12-2910

【编者按】


施仲衡,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奠基人和领航者,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原总工程师,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创始人之一、专家和学术委员会主任,《都市快轨交通》杂志创刊人,于2024年12月23日4时4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为深切缅怀施仲衡院士,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响应行业呼声,广纳各界追思,以真挚文字抒发内心沉痛悼念之情。


施仲衡院士千古!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行!





在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的时光长河中,施仲衡院士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这些行业后进者前行的道路。如今他虽已离去,可那些过往的点滴教诲,依旧历历在目、仿若昨日,时刻在心头闪耀、熠熠生辉。


回想起文革后的岁月,那是一段特殊又充满机遇的时光,人才断档的缺口,事业发展的需求,我们这批年轻人被时代浪潮推到了前沿。诸多机会纷至沓来,而我成长的每一步,都有着施院士的敦敦教诲和指引。师者如光,微以致远,然而,彼时年少的我尚未完全看清专业精进的方向,是施院士一次次在关键节点为我指引迷津。


在那百业待兴的时代背景下,又身处萌发着茁壮发展势头的城轨交通行业,许多和我一样的年轻人怀揣着理想,肩负起行业发展赋予的责任。我有幸成为院里最年轻的项目负责人和副总工程师,施院士对行业发展的远见卓识,对年轻人进步的关怀呵护,为我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早期职业生涯把好了方向。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国内城轨交通处于前期探索阶段,我忙于预可行性和可行性研究项目,施院士敏锐地指出问题,告诫我只做前期研究可能荒废专业。此后,我抓住机会奔赴一线,参与了上海地铁1号线施工图设计并筹办了设计院的第一个分院。1998年底,我要去勘测院任职,施院士满含期许地嘱咐我深入基层锻炼,这声声叮嘱伴我在基层积累了宝贵的实践财富。


师者匠心,止于至善。施院士的功绩,远不止于对个体的雕琢。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就以高瞻远瞩的远见,勇于担当的气魄,投身于中国地铁工程咨询公司的创立筹备。同一时期,他创办了国内第一本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刊物《地铁与轻轨》,种下城轨交通学术交流的一棵幼苗,与中国地铁工程咨询公司一起,成为那个时期国内城轨交通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但“中字头”公司工商注册的重重阻碍,《地铁与轻轨》还不能公开发行。新世纪曙光初现,在我任内,经多方奔走、不懈努力,终于在2006年中国地铁工程咨询公司获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同期《地铁与轻轨》杂志与北方交大合作,成就今日之《都市快轨交通》。



进入新世纪,国内城轨交通逐步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施院士敏锐发现由于大量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地铁建设造价过高的问题,难以可持续发展。他是国内最早呼吁国产化的行业有识人士之一。同时指导我们结合南京地铁1号线设计开展地铁降低造价研究,将造价控制在每公里4亿元。


2009年前后,城轨交通发展浪潮涌起新峰。前期发挥重要作用的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城市轨道交通专委会已经不能适应行业蓬勃发展的形势。施院士协同焦桐善(时任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副会长兼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主任),带着我,三次登门邀请刚从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卸任的包叙定同志出山,筹建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历经艰辛筹备,2011年协会应运而生,施院士众望所归担起专家学术委主任重任,引领各路英才,为城轨交通技术突破、规范制订、人才培养等呕心沥血,助推行业一日千里。


施仲衡院士的一生,是为城轨交通事业鞠躬尽瘁的一生。他敢为人先,开拓奋进;他百年树人,雕琢璞玉;他高擎火炬,汇聚力量,支撑中国城轨交通从萌芽走向蓬勃。他的身影无处不在,激励着我们在城轨交通新征程中大步迈进,不负其毕生期许。


——宋敏华


作者简介:宋敏华,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原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院长。


追忆施仲衡院士专栏
包叙定沈晓阳简 炼
黄 卫陈 峰徐明杰
佘才高彭长生秦国栋

丁建隆仲建华冯爱军

丁树奎、唐涛、郜春海杨广武杨秀仁

——————

院士大义,泽被行业。如您对施仲衡院士心怀崇敬与追思,愿以文字缅怀、追忆,请联系协会。

联系人:潘奕婷  18210449056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