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轨泰斗,德勋昭彰;
风范长存,精神永继。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奠基人和领航者,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原总工程师,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创始人之一、专家和学术委员会主任,《都市快轨交通》杂志创刊人,施仲衡同志于12月23日4时4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12月29日,施仲衡院士告别仪式在北京举行。
施仲衡院士逝世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蔡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尹力,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李干杰,以不同形式表示哀悼,并对施仲衡院士家属表示慰问。
温家宝、李岚清、吴官正、王岐山、刘延东、刘鹤等党和国家老领导同志以不同形式表示哀悼,并对施仲衡院士家属表示慰问。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北京市长殷勇、海南省省长刘小明、北京市副市长靳伟,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创始会长包叙定,中国工程院院士、原铁道部部长傅志寰,原铁道部副部长蔡庆华,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黄泰岩等领导同志,中国工程院何华武、聂建国、马国馨、黄卫、杜彦良、钮新强、陈湘生、朱合华、何川等院士,以不同方式对施仲衡院士的逝世表示哀悼,并向家属表示慰问。
中共中央组织部、教育部、中国工程院;北京市委、市政府,苏州市委、市政府;北京市委组织部、北京市人才工作局、北京市交通委、北京市国资委、住建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住建部科技委城轨交通委员会;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近50所高等院校;京投公司、北京地铁运营公司、北京轨道建管公司、上海申通地铁、广州地铁、重庆轨道、深铁集团、南京地铁、苏州轨道、无锡地铁、南通轨道、济南轨道、青岛地铁、杭州地铁、金华轨道、长春轨道、乌鲁木齐城轨、郑州地铁、南宁地铁、西安轨道、兰州轨道、洛阳地铁、雄安轨道快线等20余家地铁公司;中国建研院、中国铁设、长江设计院、上海隧道院、南京交规院等10余家设计咨询单位;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重庆科协、江苏科协、苏州科协、北京盾构工程协会等社会团体;施仲衡院士生前好友、同事、学生,以及关注和支持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分别致唁电、唁函或敬献挽联、花圈,表示悼念和慰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组织行业人士撰写了系列对施院士的追思文章。
国家和北京市有关部门,中国工程院,有关企业、高校、社会团体的领导和代表,施仲衡院士生前好友、同事、学生代表,500余人来到八宝山送别施院士。
29日上午,八宝山殡仪馆兰厅,庄严肃穆,哀乐低回,正厅上方悬挂着黑底白字的横幅“深切缅怀施仲衡院士”。施仲衡院士的遗体安卧在鲜花丛中,身上覆盖着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
告别仪式由北京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陈子季主持。上午11时,告别仪式开始。全场肃立、默哀。
施仲衡院士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的学术思想和工程实践成就,将永远铭刻于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如璀璨星辰,高悬天际,永恒闪耀,照亮城轨之路,成为激励后来者在追求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的道路上奋勇前行的不朽力量。
施仲衡院士的逝世是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巨大损失!深切缅怀施仲衡院士!
施仲衡院士永垂不朽!
施仲衡院士生平
施仲衡同志,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奠基人和领航者,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原总工程师,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创始人之一、专家和学术委员会主任,《都市快轨交通》杂志创刊人。
施仲衡院士,1930年11月生于江苏苏州,1954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50年考入北方交通大学唐山铁道学院,1953年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同年11月毕业留校任教。1955年被选派赴苏联攻读地铁专业研究生获副博士学位,成为新中国地铁专业第一人。1959年回国在唐山铁道学院任教,1965年调入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局科研所任所长,1983年任北京城建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2000年任北京交通大学城市轨道交通研究中心主任。2019年荣获“中国地铁50年致敬人物”称号。
筚路蓝缕,笃行实干。施仲衡院士是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奠基人和领航者。在70余年的奋斗生涯中,兢兢业业,忘我工作,为我国城轨交通发展奉献了毕生精力。施仲衡院士留学归来,就北京地铁1号线深埋方案实事求是、力排众议,坚持向上反映,最后由中央军委决定改为“浅埋加防护”方案,随后他领导了北京地铁试验段技术工作,为新中国地铁建设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他主持了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南京等地近百个重大地铁项目论证,涵盖规划、设计、建设方案论证和评估,屡创行业第一;主持了我国首次地铁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树立了科学、客观、公正的行业范例;开创了我国地铁工程设计监理工作,主持了国内首批地铁工程施工和设备的国际招投标,探索形成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招投标模式。
矢志不移,锐意进取。施仲衡院士为我国城轨交通标准体系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担任总顾问的 “十一五”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新型城市轨道交通技术” 的《城市轨道交通标准体系和关键技术标准研究》课题,深入研究并提出了我国城轨交通工程标准体系和产品标准体系架构,引导了行业标准体系建设,促进了城轨交通行业的有序发展和技术提升。他主编的国家标准《地铁设计规范》,被誉为各种制式城轨交通的 “母规范”,对城轨交通领域的设计工作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成为众多项目设计遵循的重要准则。
科技报国,创新不辍。施仲衡院士为我国城轨交通科技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主持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压缩混凝土衬砌盾构试验”和“局部气压盾构工程试验”,开拓了我国地铁盾构技术与重大装备的先河;他积极倡导了车辆、信号等地铁重大设备的国产化与自主化,并推动了CBTC、跨座式单轨、全自动无人驾驶等关键技术的落地并产业化,使得中国城轨交通技术与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城轨交通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匠心育才,桃李成蹊。施仲衡院士为我国城轨交通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主编了我国最早的“本科生地下铁道教材”,他编写的《地下铁道设计与施工》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地铁的专著,地铁专业的学生和技术人员几乎人手一册;他于1988年创立《都市快轨交通》中文期刊(原《地铁与轻轨》),并一直担任主编工作,用期刊引领行业发展。2015年创立了都市快轨交通英文刊,该刊论文目前已经被SCI、EI等30多家数据库收录。为了鼓励全球轨道交通的青年学者,2024年起设立了全球城市轨道交通优秀博士论文施仲衡奖;在唐山铁道学院、北京交通大学等高校任教期间,他潜心城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以其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和扎实的专业素养,立德树人,为国育才,先后培养了30多位博士研究生、博士后,为行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他还领衔建立了多个城轨交通领域的院士专家工作站,行为世范,言传身教,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他们已成为推动我国城轨交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赓续传承,为我国由“城轨大国”迈向“城轨强国”做出了突出贡献。
赤诚丹心,筑基立业。施仲衡院士为我国城轨交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主持的中国工程院研究课题“降低地铁工程造价及工程建设管理等若干问题”,获时任总理温家宝批示“报告提出的关于改进规划和设计,充分做好工程前期工作的建议对基本建设具有普遍意义”;他向国家提出的政策建议“先批准近期建设规划、再审批具体线路”,奠定了我国城轨审批制度的基础;他积极倡导并参与成立了我国城轨交通行业唯一的国家一级协会——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担任协会专家与学术委员会主任,为推动行业治理体系的完善做出了不懈努力,为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施仲衡院士一生系于城轨,一生追梦城轨。以技术创新为刃,破解难题,为国家科技工程的技术宝库增添城轨智慧;凭标准制定为规,引领规范,为国家科技工程标准化建设提供城轨参考;借行业治理为策,优化体系,让城轨在国家科技工程统筹布局里稳健推进;靠人才培育为基,输送力量,给国家科技工程的持续发展筑牢人才根基。
施仲衡院士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和奉献的一生。他的学术思想和工程实践如璀璨星辰照亮城轨之路,成为激励后来者砥砺奋进、续写辉煌的不朽力量。
——————
院士大义,泽被行业。如您对施仲衡院士心怀崇敬与追思,愿以文字缅怀、追忆,请联系协会。
联系人:潘奕婷 18210449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