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施仲衡,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奠基人和领航者,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原总工程师,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创始人之一、专家和学术委员会主任,《都市快轨交通》杂志创刊人,于2024年12月23日4时4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为深切缅怀施仲衡院士,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响应行业呼声,广纳各界追思,以真挚文字抒发内心沉痛悼念之情。
施仲衡院士千古!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行!
施仲衡院士的离去,宛如一颗巨星在我国轨道交通领域陨落,令每一位敬仰他、受惠于他的人悲痛万分。他的一生犹如波澜壮阔的史诗,为我国地铁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在广州地铁的建设进程中,施仲衡院士始终起着关键且令人敬仰的作用。
初遇施院士:
早期技术交流的开端
(20世纪70年代初)
在广州地铁建设的早期探索阶段,施仲衡院士的身影就开始闪现光芒。20世纪70年代初,广州的城市建设规划考虑在大沙头、解放路以及黄沙等地修建过江隧道,并打算采用全断面机械化盾构法进行施工。
当时,施仲衡院士参与主导北京地铁一工程且对盾构技术有过研究,我为了解盾构技术前往北京。经人介绍,见到了留苏归来且参与过我国第一代机械化全断面掘进盾构研制的施仲衡院士。初次见面,身着军装的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双重印象:既有军人的飒爽英姿,又有学者的谦逊态度。交流过程中,施院士毫无保留地分享了全断面机械化盾构机设计相关知识。虽然最终全断面盾构机未能研制成功,但此次交流为广州地铁建设施工工法的选择奠定了良好基础。
地铁学会成立:
推动全国地铁事业发展
(1978年)
1978年,广州计划利用人防资金并采用人防结合的方式修建地铁,在广州市人防办下属筹建处的筹备下开展相关工作。当时地铁建设起步艰难,广州市人防办积极推动此项工程,并联合发起建立地铁学会。施仲衡院士大力支持这一由广州发起的地铁学会,这一举措犹如星星之火,对我国地铁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广州地铁的发展:
奠定建设与人才基础
施仲衡院士团队在1号线建设中起到关键的引领作用。1992年底广州地铁总公司成立,开启广州地铁一号线建设。1993年,由建设部总工程师汪光焘在广州主持初步设计审查,但未立即获得批准。1993年国庆节,我们带着初步设计前往北京、青岛,由施仲衡院士团队复核。鉴于一号线技术复杂且一半投资来自国外政府贷款,施院士团队凭借其专业素养进行全面审查,确保技术适配、资金概算与投资规模匹配,方才使得初步设计审核通过,为一号线建设奠定了基础。
在系统集成方面,施仲衡院士提出“车辆是设备之首”等前瞻性建议,支持采用ATC信号控制系统和自动售检票系统,提升了运营管理水平;在土建工程方面,依据广州的地质条件指导工法选择,两段区间采用盾构法施工指导线路合理埋深的确定。施仲衡院士团队全面参与建设的各个环节,使广州地铁1号线达到90年代初的国际先进水平,彰显了团队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卓越能力。
在1号线建设期间,年事已高的施院士常驻广州为地铁建设保驾护航。他们不仅提供技术支撑,还像智慧的园丁一样为广州地铁培育了大量设计、监理、施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这些人才为二号线及后续线路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二号线建设时,部分优秀的年轻技术人员已能够独立承担建设任务,体现出团队人才培养战略的高瞻远瞩,为广州地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后续地铁建设:
持续发挥引领作用
(广州地铁4、5号线建设时期)
在广州地铁4号线与5号线的建设历程当中,由于这两条线路具备高架段的特征,并且对纵坡有着较高的要求。传统的轮轨系统,其最大3%的爬坡能力已然无法满足实际需求。然而,直线电机系统却不会受到黏着力的影响,其爬坡能力能够达到4%-5%,甚至6%之高。在请教施仲衡院士后,他秉持着坚定的支持态度,大力倡导使用直线电机系统,这使得广州地铁4号线、5号线的直线电机系统得以顺利地应用于实际建设之中。在此之后,施仲衡院士还持续积极地参与到直线电机相关丛书的编写工作当中。在他的悉心指导之下,这些书籍为直线电机技术在地铁领域的广泛推广应用,以及国产化在其他诸多方面的应用,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院士的行业影响力:
全方位的引领与示范
施仲衡院士在学术研究和技术推广方面全力以赴。回顾我国地铁发展历程,在早期(60年代中期到改革开放前),地铁技术和资料极度匮乏。广州地铁起步时仅有苏联教科书和一张北京地铁车辆限界的照片资料,资料收集异常艰难。施院士及其他中国留苏学生在苏联的毕业设计文件和论文,成为当时广州地铁建设者们重要的参考资料,为当时艰难探索中的地铁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施仲衡院士在全国地铁事业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就像中国地铁的“电子眼”,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专业知识为我国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指引方向。他在技术指导、人才培养以及前瞻性决策等方面推动我国地铁事业不断创新发展,从早期借鉴国外技术到逐步实现国产化,从单一施工工法到多种工法综合运用,从个别线路建设到全国地铁网络逐步完善。
同时,施仲衡院士的学者风度令人敬仰。成为院士后,他依旧关心基层地铁建设相关工作,耐心地为行业新人传授知识、答疑解惑。他对待学问严谨认真,对待同行和晚辈谦逊有礼,这种高尚的品德和风范在整个行业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地铁建设者和研究者。
永远的缅怀:
院士精神的传承
施仲衡院士的离去是我国轨道交通领域的巨大损失,但他留下的宝贵财富将永远镌刻在我国地铁事业发展的长河之中。他的功绩将永远被铭记,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后来者不断开拓进取,为我国轨道交通事业向着更高水平发展而努力奋斗。他对地铁事业的热爱、对技术创新的执着、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将成为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让我们在缅怀他的同时,以更加坚定的步伐沿着他开辟的道路继续前行。
——陈韶章
作者简介:陈韶章,广州市地铁总公司原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曾任港珠澳大桥管理局首席隧道专家、深中通道管理中心技术顾问。
——————
院士大义,泽被行业。如您对施仲衡院士心怀崇敬与追思,愿以文字缅怀、追忆,请联系协会。
联系人:潘奕婷 182104490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