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施仲衡,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奠基人和领航者,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原总工程师,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创始人之一、专家和学术委员会主任,《都市快轨交通》杂志创刊人,于2024年12月23日4时4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为深切缅怀施仲衡院士,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响应行业呼声,广纳各界追思,以真挚文字抒发内心沉痛悼念之情。
施仲衡院士千古!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行!
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奠基人和领航者施仲衡院士。他的离去是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巨大损失。
施仲衡院士于1930年11月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1950年考入唐山铁道学院,1953年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同年11月毕业留校任教。1955年被选派至苏联攻读地铁专业研究生,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地铁专业的副博士。1959年回国后继续在唐山铁道学院任教,1965年调入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局科研所担任所长。他开创了地铁浅埋加防护理论体系,主持研发了中国首台盾构机大装备,编撰了中国第一部地铁设计规范和专著,提出了“先规划后项目”的国家政策建议,为地铁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主持了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南京等地近百个重大地铁项目的论证工作,引领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科技创新。
施仲衡院士是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的创始人之一,自2011年创始之初一直担任协会专家和学术委员会主任。他在协会的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关键引领作用,为城轨行业的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专家和学术委创立之初,他将北京交通大学分配给院士的办公室作为专家学术委的办公场地,从首届协会专家委100余名委员开始,至今已发展到第三届协会专家和学术委员会,共设有发展战略、设计咨询、技术装备、工程建设、运营管理、安全管理、经济法律、信息技术、中青年等9个学部,由15名院士委员和300余位专家委员组成,作为协会技术创新参谋部,专家和学术委员会在他的带领下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和创新,发挥了协会专业性、学术性作用、提升了学术水平,建立了覆盖城轨行业各专业的专家智库。
2016年,我有幸被施仲衡院士垂青,到协会专家委员会工作,当他的助手,任执行副主任。一到北京,他交给我的第一项工作就是主持编撰《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中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学科。当他向担任土木工程学科主编的钱七虎院士推荐我时,面对重托,我是压力山大,忐忑不安,施院士鼓励我说,“你要有信心,我再三权衡,你很合适,你担任主编,我做顾问”。后来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50多位行业翘楚支持参与下,历时9年,完成了编撰工作。过程中,施院士十分关心,亲力指导,从零到一,从粗到细,历经成百上千次的精心雕琢,撰写成书222条,22万字,完成了这具有历史意义的任务,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学科首次作为独立学科纳入《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为未来城轨行业发展奠定了学术基础,为行业知识普及发挥了重要作用。施仲衡院士也以其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重大贡献,以人物条目收录入《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
施仲衡院士深知行业学术理论建设的旗帜引领作用,他亲自担任了《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类期刊、《都市快轨交通》中文刊和《Urban Rail Transit》英文刊主编,指导行业的发展方向和理论实践研究,促进行业内的广泛交流。
施仲衡院士极其重视发展战略研究和规划指导工作。他站在行业发展的战略高度,积极组织专家团队深入分析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趋势和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国情和城市发展需求,为行业的长远发展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和发展路径。他提出的许多前瞻性观点和建议,如加强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其他交通方式的一体化融合发展、推动城轨交通装备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注重城市轨道交通的可持续发展等,被纳入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政策文件中,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引领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在正确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还记得三十年前,施仲衡院士作为重庆市政府首批轨道交通建设专家,主持了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跨座式单轨系统工程预可研评估,后来又主持了初步设计审查。正是他以开放而又严谨的眼光,确认了跨座式单轨在山城重庆运用的技术适用性、环境友好性、经济适应性,实现了单轨技术的首次引进,并完成了系统国产化,打造了中国自己的单轨产业链。如今,美丽又实用的单轨已经成为重庆市的城市名片,也是美丽中国的一张国家名片。
当时我任重庆市轨道交通总公司总工程师,施院士告诉我,跨座式单轨是首次在中国建设,它的三大关键核心技术是单轨车辆、轨道梁和道岔,尤其是轨道梁,既是导向轨道,又是承重结构,轨道梁结构安全是重中之重,应开展300万次动载疲劳试验,后来在西南交大结构试验室进行了试验,他多次前往试验现场,并提议再加做300万次试验,取得了预期效果。从这一件件工作的细节中,我深切感受到了施仲衡院士放眼全球的视野、善抓关键的能力和科学严谨的作风,也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和领悟。正是在他的不断激励下,后来我主编了《跨座式单轨交通设计规范》等国家标准,施院士在百忙之中还为我们担任了主审,有力地支持了中国单轨交通的发展。
施仲衡院士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亲自参与并指导各项技术创新项目,鼓励会员单位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攻克了一系列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每年协会发布的系列科研专项指南,他都亲自把关审查。依托协会专家学术委强大的院士和专家资源,联合经验丰富的专业评价机构,自2017年起,邀请工程院院士、国内城轨领域知名专家参与200余项科技成果评价工作。已逐步形成了科技成果培育、科研项目评审、科技成果评价、科技成果转化及交易等技术创新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城轨行业技术创新,积极探讨轨道交通的最新研究成果、技术应用、政策导向等热点问题,推动了城轨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2019年,施仲衡院士向科技部领导积极倡导,将“城市轨道交通科技进步奖”纳入社会科技奖励名录,作为中国城市轨道交通领域最高科学技术奖。至今已开展六届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科技进步奖的评选工作,共收到727个项目申报,最终评选出180个项目获奖,在行业取得了良好反响和丰硕成果。
施仲衡院士住院期间,心系城轨科普工作。他支持专家学术委设立科普学部,指导制定城轨科普工作五年规划。2024北京—南京国际城市轨道交通展览会上,首次创办城轨科普展,受到了普遍欢迎。同时推进“科普一下”城轨系列短视频制作推广工作,为城轨科普带来新鲜活力。
施仲衡院士身体力行学术交流活动。他将协会专家和学术委员会、《都市快轨交通》杂志社、北京交通大学城市轨道交通研究中心组成“三位一体”办公模式,树立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专家论坛品牌,邀请国内多所知名院校院士以及行业内的知名专家发表演讲,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为一个汇聚城市轨道交通最新研究成果和最前沿科技动态的高端交流平台。早期的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专家论坛他几乎都亲自参加,之后因身体原因采用视频连线或书面委托方式参加论坛并致辞,直到今年第21届年会,因身体不适才没有参会。这些论坛活动,为行业内的技术创新和理论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之间的学术合作与资源共享,有力地推动了行业整体学术水平的提升。
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施仲衡院士还积极组织国际交流与合作。今年的2024北京-南京国际城市轨道交通高峰论坛首届国际学术论坛和国际学术沙龙,邀请了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比利时、巴西、越南、马来西亚等24个国家和地区的轨道交通专家和访问学者,围绕“创新与发展”的主题,分享发展经验与思考。同时搭建国际合作桥梁,与越南胡志明城铁管委会签署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赴马来西亚调研交流,推广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全产业链的优势,进一步推动中国城轨和国际城轨市场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互利合作。
施仲衡院士一生系于轨道交通,追梦轨道交通长达70余年,从参与我国首条地铁的建设到见证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不断发展壮大,一生系于中国城轨,他的执着与坚守令人动容,他热爱祖国、敬业奉献、严谨治学、勇于创新、育人不倦,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事业,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行。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丰功伟绩和崇高精神将永远铭刻在我国轨道交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成为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我们将永远缅怀他、纪念他。
愿施仲衡院士一路走好!
——仲建华
作者简介:仲建华,原重庆市科协副主席,重庆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原总经理、董事长,全国劳动模范、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建设系统劳动模范、中国地铁50年致敬人物、《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学科主编,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副会长兼任专家和学术委员会执行副主任
——————
院士大义,泽被行业。如您对施仲衡院士心怀崇敬与追思,愿以文字缅怀、追忆,请联系协会。
联系人:潘奕婷 18210449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