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施仲衡,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奠基人和领航者,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原总工程师,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创始人之一、专家和学术委员会主任,《都市快轨交通》杂志创刊人,于2024年12月23日4时4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为深切缅怀施仲衡院士,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响应行业呼声,广纳各界追思,以真挚文字抒发内心沉痛悼念之情。
施仲衡院士千古!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行!
第一次跟施院士见面,是在1990年2月,他受我的导师张弥的邀请,担任我研究生毕业论文的答辩专家组长,他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样貌大大缓解了我的紧张,使我得以顺利通过答辩。自此我与施院士结下不解之缘。1990年3月我毕业,也是院士推荐,顺利进入到北京城建院,工作当中也经常得到他的关心和指导。
2001年,在施院士的倡导推动下,北城院与北京交大联合成立城市轨道交通研究中心,意在解决城市轨道交通在规划、设计、施工及运营中的技术难题,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以适应大城市经济发展、人民工作生活的需要。中心成立后陆续完成中国工程院关于降低地铁造价的研究等课题,这些研究成果直至现在仍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起着指导作用,我有幸担任城轨中心办公室副主任。
2006年7月,在施院士和时任建设部副部长的黄卫院士的积极促进下,住建部组织全国城市轨道交通的投资、建设、设计、运营等单位组成联合课题组,开展“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研究。
图:2006年7月19日,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座谈会
2006年12月,在此课题基础上,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新型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在科技部立项。该项目是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及实现重大装备核心技术突破主题,由科技部正式批复的首批启动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是首个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项目由施院士和黄卫院士担任项目负责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项目办公室依托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项目包括6个课题,61个子课题,参与研究的单位139个,参加研究工作人员一千余人,我有幸担任项目办公室执行副组长。
施仲衡院士对项目投入了大量精力,研究工作事必躬亲,在他的亲自指导下,项目共完成政策建议及指南类成果11项;建立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工程和产品两个标准体系,编制完成18项关键技术标准;提出了6项规划理论成果;在基于通信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CBTC)、中低速磁悬浮交通系统、100%低地板轻轨车辆方面实现了核心技术突破。“新型城市轨道交通技术”项目的研究成果,推进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创新型和安全便捷型的城市轨道交通模式,为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和建设了提供技术支撑,提高了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带动了产业发展,该项目研究成果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起到了划时代的意义。通过参与该课题,大大提升了我的技术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后来北城院成立院士工作室,我担任第一任院士办主任,能一直在院士指导下工作,真是三生有幸!
施院士的一生都献给了城市轨道交通事业,为我国城市公共交通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音容笑貌将一直留在我们心里,敬爱的施院士千古!
——冯爱军
作者简介:冯爱军,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低运能系统分会副会长,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原技术总监。
——————
院士大义,泽被行业。如您对施仲衡院士心怀崇敬与追思,愿以文字缅怀、追忆,请联系协会。
联系人:潘奕婷 18210449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