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施仲衡,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奠基人和领航者,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原总工程师,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创始人之一、专家和学术委员会主任,《都市快轨交通》杂志创刊人,于2024年12月23日4时4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为深切缅怀施仲衡院士,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响应行业呼声,广纳各界追思,以真挚文字抒发内心沉痛悼念之情。
施仲衡院士千古!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行!
12月23日晨,惊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奠基人施仲衡先生溘然长逝,行业同仁无一不为失去这样一位领航巨擘而悲恸难抑。谨以此文,满怀沉痛与敬仰,深切追思施仲衡院士,回溯他为南京城市轨道交通事业领航、护航的峥嵘岁月。
结缘与启幕:“16.99公里的地铁建设工程相当于建500公里的铁路”的一条南北线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在南京地下铁道工程筹备之际,我初识施院士。当时南京政治、文化、商业、居民点基本分布在城市南北轴线上。改革开放,使南京经济快速发展,南北向的交通矛盾日益突出,南京市的一批领导、专家已经认识到,唯有建设大容量、高速度、安全准点、全天候的轨道交通,才是解决地面拥堵的根本之策。从1984年20位玄武区的人大代表提交关于“南京市兴建地铁的设想”的议案,到1999年9月南京地铁南北线一期工程(现在的1号线)通过了由施院士主持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和初步设计审查。从酝酿到落地,这是南京的第一条地铁,也是江苏省的第一条。
作为我国城轨交通行业的奠基者和领军人物,在南北线之前,施院士已主持参与北京、广州等多地轨道交通的建设,南京是内地第六座拥有地铁的城市,为高水平推进南北线建设,南京市政府在1999年成立了地铁技术委员会,力邀施院士担任委员会主任,由时任王宏民市长颁发了聘书。同年11月,欣闻施院士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北线的倡导者和建设者们更是备受鼓舞、倍增信心。南北线推进过程中,施院士亲力亲为、深度参与了工程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的全过程,也见证了南京城市交通的一次重大变革。
犹记得筹建之初,地质、文保、成本是最直接的难题。南北线既要考虑明城墙、夫子庙等文物古迹,守护城市的文化根脉,又要克服地质条件、地下管线等制约因素,施工难度大,还要考量新兴城区的发展,为未来预留拓展空间。因此,施院士称南北线“16.99公里的地铁建设工程相当于建500公里的铁路”。
中国工程院组织的院士传记工作意义重大,《施仲衡自传》出版后,有幸得施院士亲自题字赠书,深感振奋和鼓舞。在自传中,他曾提到南北线两种路径方案的比选,最终敲定了从三山街经中山南路到新街口市中心的方案,也包括盾构施工采用设计施工总承包形式、穿京沪铁路南京站施工方案、珠江路—鼓楼—玄武门区间软流塑地层的施工辅助工法等等,这些严谨审慎和远见卓识,在南北线的规划建设以及南京地铁的后续线路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南北线建设号角吹响,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接踵而至。尤其是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百年不遇的暴雨袭击和37年未遇的高温侵扰,线路建设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彼时,我们自己的管理人员和建设团队很多都是城轨领域的“新兵”,幸而过程中,施院士及其团队以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积累,为我们提供了系列行之有效的建议与指导。
2005年,南北线(1号线)建成投用,直至今日仍然是南京客运量最大、地域文化特色最强、综合效益最高的一条线路,市中心新街口商圈更有“中华第一商圈”的美誉。第二年,首届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论坛在南京玄武饭店举行,施院士提及,在全国的轨道交通城市中,南京的规划控制做得非常好,不仅前期拆迁征地等费用只占总投资的1/16,而且线路走向非常正确。这条线路改变的,不仅是南京人的出行方式,更是南京城市的发展面貌,而这一切均基于先进的设计理念、可靠的技术措施,更源于科学精神、工匠精神。
在很多场合,谈及南京建地铁的历史背景和环境条件,我和南京地铁的同仁们都还把南京是一座“地质博物馆”这句话挂在嘴边,这是施院士对南京地质构造丰富复杂的形象比喻,也正是他为我们在这座“地质博物馆”里开山凿洞、穿江过湖、架桥挖隧“保驾护航”。
2011年,在1号线、2号线网络化运营85公里的前期基础上,按照南京市“十二五”规划和青奥会前的地铁建设目标,南京地铁迎来大建设、大发展的难得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很多客观难题和现实矛盾。因此,我们向市政府申请成立南京地铁专家委员会,并力邀施仲衡院士、黄卫院士、钱七虎院士等权威资深专家参与,为我们提供高位技术支持。专委会毫无疑问是南京在2014年青奥会召开前高水平开通“青奥三线”(10号线、机场线、宁天线)的坚实支撑和坚强后盾。其中,施院士更是在10号线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施院士早年在南京读书,后来就读唐山铁道学院,并从事轨道交通行业,受其舅舅陈昌言先生的影响颇大。陈昌言先生是南京长江大桥(1960年动工、1968年通车)建设工作的先驱,江苏省档案馆里至今还保留着当时的建设场景,并流传着当时的一些典故。这是南京第一座跨江大桥,更是我国第一座自主设计和建造,并全部采用国产材料的特大型公路、铁路两用桥,开创了我国“自力更生”建设大型桥梁的新纪元。
而南京地铁10号线是南京的第一条跨江地铁线路,是国内首条穿越长江的单洞双线大盾构隧道地铁,也是当时国内最长、埋深最深、水压最高、直径最大的过江地铁隧道,这条线路还要与已运营的1号线割接调试,施工条件严苛、技术难度高、风险挑战大。为此,我们专题向施院士为首的专委会汇报、咨询,得到了系统全面且极具实操性的指导,成为南京地铁建设史上的经典范例。
除了“青奥三线”,施院士还主持了南京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09版)、2号线一期、3号线、4号线一期工可等诸多项目的评审工作,在南京留下了深深足迹,也激励着后来者继续书写南京轨道交通的辉煌篇章。
上个世纪,我从西南交大毕业并开始从事地下铁道建设相关工作,研读和参考的第一本地铁设计国家规范和第一本地铁专著(《地铁设计规范》和《地下铁道设计与施工》)都是出自施院士。在南京南北线一期建设、南京地铁专委会组建以及很长一段时间里,每逢与施院士交流研讨、请教,都倍感亲切、倍加珍惜,获益匪浅。
2013年前后,南京地铁处于建设的小高峰,规模的扩大带来影响的放大,既面临复杂的技术难题,又面临诸多关于振动噪音等方面的外部投诉。依托与施院士为首的研发团队共同组建江苏省企业院士工作站的契机和平台,多次开展座谈研讨,共同攻克了U型梁关键技术难题、研发了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整体式声屏障、开发应用了恒张力弹簧补偿器,既解决了眼前的难题,也逐渐推广应用至南京后续线路以及其他城市地铁建设。2016年,我们与北京城建院、北交大、清华大学强强联合,着力打造“城市轨道交通绿色与安全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施院士担任实验室技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共同致力于城轨安全、环保、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探讨和研究绿色建造、新型轨道结构等前沿课题……每逢这样的机会,都不免感叹:从基础理论的精妙阐释到复杂难题的巧思化解,从行业宏观走向的精准洞察到细微技术瓶颈的突破窍门,从前沿技术的果敢开拓到传统工艺的革新运用,施院士堪称城轨交通领域行走的“百科全书”。
难忘他为我们的多条线路倾注心力,句斟字酌,子夜仍在审定审查意见;难忘他在病榻上仍然念兹在兹,嘱托我们,一定要细致做好南京地铁工程的全面总结,务必为后续发展留下经验……每思及这些,我都不敢有丝毫懈怠,唯恐辜负信任和重托。
协会曾经在2019年授予“中国地铁50年致敬人物”,施仲衡院士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他是“新中国地铁专业的第一人”,开创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史上众多的“第一”,推动了诸多行业里程碑式的大事要事(包括第一条地铁建设、国务院81号文的印发、协会的成立等等),更见证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性飞跃。
他的一笔一画,遍布各大城市的每一座车站、每一条轨道。
他的一谋一策,贯穿城轨发展的每一次革新、每一步跨越。
他的一心一志,照亮行业奋进的每一段征程、每一方天地。
他的一生,是追求卓越、矢志不渝的一生,是倾尽全力、奉献社会的一生,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城轨交通行业的发展脉络和历史长河之中,赫赫功勋、熠熠生辉!
施仲衡院士千古!
——佘才高
作者简介:佘才高,第十三届、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会长,南京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
院士大义,泽被行业。如您对施仲衡院士心怀崇敬与追思,愿以文字缅怀、追忆,请联系协会。
联系人:潘奕婷 18210449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