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施仲衡,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奠基人和领航者,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原总工程师,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创始人之一、专家和学术委员会主任,《都市快轨交通》杂志创刊人,于2024年12月23日4时4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为深切缅怀施仲衡院士,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响应行业呼声,广纳各界追思,以真挚文字抒发内心沉痛悼念之情。
施仲衡院士千古!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行!
1959年,施仲衡院士刚从苏联留学归来,在当时的唐山铁道学院隧道及地下铁道教研室任教。1960年3月底,我第一次接触了他,当时我们部分同学刚从成昆线工地返回学校,他安排我参加由施仲衡老师领衔学校组成的盾构设计工作组,该设计工作组主要由机械系的老师组成,设计的思路是采用液压传动系统进行盾构机的机械系统设计,我负责参与盾构机结构系统设计。当时,施仲衡老师给了我一些有关盾构机的技术产品资料,从此我便在他的指导下涉足盾构机的设计。但是,到了当年夏季该设计工作便停了下来,原因是北京地铁的建设方案由原来的深埋方案改为浅埋方案了,因此施工方案也就从深埋改为浅埋明挖施工方案。
1960年的下学期,施仲衡与谢锦昌(也是与施老师同期回国的留苏研究生)两位老师就带着我们隧道专业毕业班的16名同学,到北京地铁工程局设计处(当时该处设在东交民巷34号院内),参加北京地铁浅埋方案的地铁车站结构设计实习,一直到1961年夏天回到学校进行毕业分配。在这整整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在两位老师的指导下,对地铁浅埋方案的车站结构设计及浅埋施工方案的各种施工工艺技术,进行调研和参观学习,从而对浅埋基坑施工的各类施工工艺技术有了一些初步的知识。记得当时施仲衡老师还给我布置了一道作业,要我对浅埋施工基坑防护墙结构的防渗技术进行模拟计算,我学习了相关的数学设计模型进行计算,虽然我是初学,但其结果确是正确的,它锻炼了我的自学能力。
1961年夏,北京地铁建设暂停,我们这批在北京地铁实习的学生,只有少数几人被分配回到北京地铁工程局设计处,其他人就被分配到铁路系统知名设计院、研究院、工程局。我与王梦恕、叶复华留校攻读三年研究生的学习,我与王梦恕师从高渠清教授,叶复华师从施仲衡老师。在这三年里因与施仲衡老师同在一个教研室,我们与指导老师的接触就很多了。在两位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三人都顺利完成了学业(1964年9月完成论文,11月通过论文答辩)。次年(1965年)我们都分配了工作,王梦恕、叶复华被分配到北京地铁工程局。因1965年北京地铁工程又重新上马,此时施仲衡老师夫妇俩也被调入北京地铁工程局。施老师在北京地铁工程局任技术室主任,王梦恕也在该技术室工作,叶复华则在工程局施工处工作。我被留校在隧道及地下铁道教研室任教。当年5月,我还带了部分隧道及地下铁道专业的毕业班学生到北京地铁工程中实习。从此之后,施仲衡老师就一直投入北京地铁的工作。
北京地铁工程局是我国兴建地铁工程的第一批工程技术人员。该局在文化大革命中,在温玉成担任北京卫戌区司令时,将该工程局解散了。但施仲衡仍留在北京地铁建设的相关部门,其中还经过入伍、转业等,但始终都从事北京地铁的相关工作。在此期间我跟随着唐山铁道学院整体迁入四川峨眉山下,改称西南交通大学,该校现迁入四川成都市。
在母校迁入四川峨眉山下时,因学校教学人员的调入调出,我于1972年底调出了母校到南京工作,在南京我在钢铁厂从事了11年的基建工作,1984年调入南京市人民防空办公室工作,从此我回到了所学专业的地下工程工作。而南京又从1984年起就在酝酿修建地下铁道交通工程,我自然就参与到其中。此后我经常跑北京,自然就又与施仲衡老师联系上了。此时的施仲衡老师已是北京城建设计院的总工程师,同时也是中国地下铁道工程设计咨询公司的总工程师,自然在酝酿南京地铁工程中就加强了与施仲衡总工程师的联系。我便也回到了本专业,参加国内各种隧道及地下工程的业务活动,诸如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主编的《地铁设计规范》当年在北京密云水库宾馆召开的评审会议;诸多在北京召开的各种各类地铁与地下工程的技术交流会议,以及1988年在南京召开的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年会等,均有机会与施总见面,施总也很关心我在南京的工作,经常将专业方面的资料送给我,诸如1988年1月创刊的《地铁与轻轨》从第1期到第34期的合订本送给我,让我了解这一时期中我国地铁与轻轨工程中各类技术的发展成果。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酝酿起步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当时在酝酿筹划的城市有北京、上海,但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广州、南京、天津等13个城市均先后酝酿建设地下铁道交通工程。此时,施仲衡总工所在的中国地下铁道工程设计咨询公司起到了参谋作用,同时也参与了各城市的筹建工作,搭建了与国家计委及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沟通的桥梁作用。
1990年,南京地铁南北线(1号线)开始正式的筹备工作,南京成立了南京地下铁道工程筹建处,我被任命兼任南京地下铁道工程筹建处主任,主持南京地铁南北线工程的筹建工作。此时,我便邀请北京城建设计院来承担该项工作前期可行性研究工作。北京城建设计院派出了由施仲衡总工程师牵头,选派了叶大德副总工程师及一批资深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设计工作班子赴南京开展工作,为南京地铁南北线的线路、纵剖面选线、站场选址等做了进一步的比选,并提出了具体建议。建议提出,线路走市中心主干道,从南起小行站北到迈皋桥站为地铁南北线一期工程。在该工作中,施仲衡总工程师曾在南京主持业务会议,并亲自指导工作。
施仲衡院士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就在全国多个城市参与轨道交通工程的评审工作,他在各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方案及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审中,很重视该城市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及线路的客流预测工作,同时也对地铁工程中的浅埋暗挖法及明挖逆作法的施工工艺的研究很重视,一心为各城市要建成一个合理的城市轨道交通路网及优化城市地铁的施工方案而操心。
——彭长生
作者简介:彭长生,1984年4月任南京市人民防空办公室副主任;1990年兼任南京市地下铁道工程筹建处主任,负责筹建南京地铁南北线一期工程,为南京地铁的筹备及建设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
院士大义,泽被行业。如您对施仲衡院士心怀崇敬与追思,愿以文字缅怀、追忆,请联系协会。
联系人:潘奕婷 18210449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