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追忆丨黄卫:怀念施仲衡院士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光辉引路人
最新动态
追忆丨黄卫:怀念施仲衡院士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光辉引路人
2024-12-2518


【编者按】


施仲衡,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奠基人和领航者,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原总工程师,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创始人之一、专家和学术委员会主任,《都市快轨交通》杂志创刊人,于2024年12月23日4时4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为深切缅怀施仲衡院士,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响应行业呼声,广纳各界追思,以真挚文字抒发内心沉痛悼念之情。


施仲衡院士千古!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行!




今闻施仲衡院士离世,悲痛难言,缅怀智者,风范永存!我怀着深深的敬意和怀念之情,纪念对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伟大工程师——施仲衡院士。


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与事,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我们的前行之路。对我而言,施仲衡院士便是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长者,更是我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挚友。回想起那些与施院士共同奋斗的日子,心中总是充满了无尽的感慨与怀念。记得2006年,我作为建设部副部长,正好分管地铁的建设工作,那个时候我国的地铁建设刚刚进入快速起步阶段,地铁建设面临着诸多难题,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环境友好性不足、技术创新能力欠缺以及服务质量不高。更为关键的是,整个行业的标准和政策体系尚还不够健全,大部分关键核心技术还依赖进口,严重制约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


面对这一挑战,我与施仲衡院士的相识仿佛是命运的安排,我们共同主持了“十一五”地铁领域首个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新型城市轨道交通技术”项目,旨在构建一个标准体系完整,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创新型和安全便捷型的城市轨道交通模式。 



作为中国地铁领域的先驱者,施院士不仅是一位学术巨擘,更是一位平易近人的长者。施院士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建议。记得我们第一次讨论“新型城市轨道交通技术”项目立项的情景,施院士就展现出他对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远见卓识。他耐心地分享了苏联的经验和我国地铁下一步发展的见解,每一个建议都充满了对国家和行业的深切关怀。事实也证明,当时的研究对后面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攻克了许多关键技术,比如CBTC系统、中低速磁悬浮车辆和100%低地板轻轨列车等,同时制定了多项关键技术和运营安全标准,填补了我国地铁设计与建设的空白。2009年我调到北京工作,分管交通工作,正好之前很多的研究成果得到很好的落地,也推动了北京地铁1分45秒间隔的高密度运行的实现。


施院士一生都在为中国的城市轨道交通事业努力奋斗,他病重期间,我看望他时,他仍然关心轨道交通发展事业,提出很多好的设想和建议。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技术专家,更是一位充满热情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始终关注年轻一代的成长,积极培养了一批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形成了涵盖设计、生产、建设和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队伍,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长远发展储备了力量。他的智慧和奉献精神影响了几代人,也改变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面貌。在他的领导下,中国地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走向世界前列。





施院士的一生是对中国地铁事业无限热爱和无私奉献的一生,他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技术遗产和精神财富。如今,每当我们乘坐便捷高效的地铁时,都会想起施院士的名字。他的每一个创新、每一次突破,都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灯塔。尽管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追求进步,勇攀高峰。我们将继承他的遗志,继续努力,让中国的城市轨道交通事业更加辉煌。在此,我带着对施仲衡院士最诚挚的敬意和无尽的怀念,感谢他为中国地铁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黄卫

作者简介:黄卫,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道路、桥梁及交通工程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原副部长、党组成员,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第八届理事会副会长。现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

追忆专栏:
包叙定:追忆施仲衡院士
沈晓阳:回忆施仲衡院士与重庆轨道交通
简炼:忆良师益友施仲衡院士


——————

院士大义,泽被行业。如您对施仲衡院士心怀崇敬与追思,愿以文字缅怀、追忆,请联系协会。

联系人:潘奕婷  18210449056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