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会长:北京国际城市轨道交通展览会在多年办展实践中已经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简到繁,成为行业重要的展示平台。
自2015年起,办会场地从最初的13580平方米,今年已经扩大到72000平方米;参展企业从最初的153家,发展到现在的500余家,涉及的专业领域也从技术装备为主扩大至现在所包含的规划设计、智慧建设、智慧运维、投融资、全生命周期可持续性发展等;从单一展览展示发展到以展览、国际论坛为主,多个分论坛、沙龙、特色活动为辅的大规模综合性展会。
继2023年在北京-青岛轨道展首次推出高新成果技术交易会后,今年展会再推出两个新元素,一是将主论坛升级为国际学术论坛,邀请美国、日本、新加坡、韩国、巴西、英国、越南等国家的专家学者交流探讨;再就是举办首届城市轨道交通科普展示会。
仲会长:城轨科普展的创办及相关工作是以人民为中心开展科普,坚持智慧城轨、绿色城轨、交通强国建设、人民安全出行,采取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形成崇尚科学和鼓励创新的风尚,服务城轨行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自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颁布以来,科普事业发展便走上了法制轨道,2023年该法律的修改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助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全面促进科学技术普及。
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是指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识,并具有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技创新以最先进的成果和最直接、快速的方式促进创新发展;而科学普及则主要以促进知识扩散,提高人的素质、营造文化氛围的方式推动创新发展。城轨交通行业是融会各类工业技术的复杂应用巨系统,既能看到不同种类轨道交通制式的运行方式,也能学到机械、电气、电子、信息化和网络化等领域的科技知识,特别适合开展科学工程技术的科普工作。
仲会长:协会专家学术委自2016年开始积极筹备城轨科普系列化工作,先后完成《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土木工程学科——城市轨道交通分支的编撰工作;组织召开“科普一下”城轨系列短视频启动会,联合《科技日报》《科普时报》,制作并推出《城轨科普》系列短视频,协会专家学术委作为专业技术支撑机构,指导协会所属北京中城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具体落实文案编辑、视频采集、媒体发布等工作;在2022年度协会科研专项中设置《城市轨道交通科学技术知识普及传播专题》研究方向,目前已形成专题研究报告及城轨科学技术知识普及传播研究案例集。
城轨科普传媒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据统计,目前已有近600本图书、37种期刊、173部电影、66部电视节目等作品问世。此外,还有98个微博账号、377个公众号和307个各类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以及近百个综合性科普网站。这些传媒渠道为城轨科普工作提供了广泛的传播途径和受众基础。
目前城轨行业的科普传播工作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从运营单位的有职称的技术人员和有技能的生产人员以及人才培训基地讲师的数量来估算,全行业专兼职科普人员可达到近千人。城轨行业多年来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科普成果,初具规模的展馆就包括北京市轨道交通一体化展、北京“地铁摇篮”陈列馆、上海地铁科技展示馆、上海地铁博物馆、广州地铁博物馆等,他们也是本次科普展的主要支持单位。
仲会长:2024年,城轨展为支持长三角一体化综合交通发展和宣传,移师南京举办,体现出协会服务行业发展的责任担当。与此同时,为更好地提高科学传播质量,增强展会的社会效益,在往届积累的基础上继承发扬,协会决定将城轨科普作为主题展区全面组织起来,满足社会需求,服务大众,这也是协会发挥独有优势,进一步丰富展会内容的重要布局。
城轨科普展独立制定方案,全面化、系统化、普适化展现科普成果,有利于公众的参与和互动,也便于城轨企业的观摩和推广,从而持续推动城轨创新发展。
举办本次科普展,既是对行业科普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对未来行业科普的鼓励与助力。一是鼓励开展行业科普宣传,激发相关单位参与热情。全国55座城市、5000多座车站、各大运营公司的人才培训基地、城轨相关各类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科普基地和实践工作站等场所都是潜在科普场地,若能充分开发和综合运用,定能为城轨科普开拓更大的活动空间。二是助力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普及城轨行业相关知识。本次科普展以展板图文、视频书籍、实物模型、互动设备、宣讲活动的形式,向观展的大众普及城轨交通全方位的知识体系,纵观城轨交通发展历程、技术创新、多制式发展以及未来畅想。
仲会长:本次城轨科普展以实物展品、互动设备为主,以展板、视频、书籍为辅,同时结合城轨文创展示,主要内容有:城轨行业发展历程、城轨建设人文精神、城轨先进技术成果以及城轨施工各个过程及专业的科普介绍。
城轨科普展以热忱公益的态度和专业务实的精神向企业、展商征集既有科普成果,全方位呈现行业科普的发展态势,一方面有益于培养公众在工程技术的科学素养,提高交通出行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也是城轨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树立良好的专业和行业形象,让社会更加关注和督促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结合终身学习体系开展的职业培训和科普传播,更可以提高城轨企业员工综合职业素养,增强跨专业协同工作能力,保证可持续的安全生产能力。同时,激发全行业科普科创双科融合创新,加强社会新质生产力建设,进而推进交通强国高质量发展。
截至2023年底,全国城轨交通累计投运车站总计6239座,累计投运车辆段和停车场共计523座。按照科普法的要求,城轨交通车站均可以开展科普活动,特别是换乘站人流密集更有利于科普内容的传播。车辆段、停车场甚至控制中心在不影响日常工作的前提下,也可以成为科普传播的重要场所,淮安、苏州、广州、武汉等有轨电车线路的研学游已经进行了充分的科普实践。
城轨交通行业人才培训基地区域建设初具规模,参与培训基地调研的21家单位具有培训教室、实训线、实训站、模拟驾驶台等硬件资源;有内部培训教材的19家;7家具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站)资质,2家具有国家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资质,6家具有国家和省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5个不等,2家具有劳模工作室。这些都可以不同程度地兼做城市轨道交通科普场地。
各类科研、科创实验室也是潜在的科普场地,在不影响日常工作的前提下,完全可以开放成为面向公众的科普传播场所,包括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学科实验室、工信部重点实验室、重点企业实验室等。有条件的企业也可以依托实验室、试验线、软件产品开展城轨科普传播。
仲会长:城轨交通行业科普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城轨科普体系为基础,以普及城轨科学知识为核心,以城轨科技创新为引领,以社会关切的热点为主题,以提升公民素质为目的,按照“双科融合、服务多元、共建共享、协同产业”的基本工作理念全面推进城轨科普事业发展。
城轨科普基本工作理念的内涵和特色如下:
l 双科融合——在科学传播的新媒体爆炸时代,秉承城轨行业“安全第一,追求卓越”的工作精神,宣传智慧城轨、绿色城轨新理念,融合发展各类城轨科技创新技术和科学普及传播手段,为社会输出更具价值的创新科普内容。
l 服务多元——针对城轨科普的不同受众群体,在科普观念、内容、表达方式、传播方式、活动形式和资源利用等方面促进服务多元化,提高公众出行效率和线路运行效率的同时,更加贴近城轨沿线的公众日常生活,不断推动城轨文化发展。
l 共建共享——加强行业内部企业之间以及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之间的沟通交流,实现科普人才和科普资源的共建共享,逐步建设城轨科普知识库。
l 协同产业——紧抓城轨行业的各类专业特点和各地城市特色,打造党建宣传、科技创新、资源经营、文化旅游、国际交流相协同的城轨科普产业。
城轨交通行业科普的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普及城轨行业科学技术知识和原理,提高公民在城轨领域的科学素养。倡导乘客安全文明绿色出行,提高城轨交通的运行和服务效率。传播城轨工程建设规划设计思想,更好地打造适宜工作和生活的环境。弘扬城轨从业人员精神风貌,积极增进全社会爱岗敬业的工作氛围。加强论文科普化及科研专项动态展示,为技术创新和应用创作良好条件。开展获奖前沿技术应用的针对性科普,增进社会公众理解、认同和支持。加强城轨应急避难和救援科普,提升公众的应急处理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仲会长:发展科普事业是一项长期任务,应当推动科普全面融入城轨交通各个专业和各个环节。
组织管理体系是整体科普工作的领导核心,引导和依托其他三个体系组织开展城轨交通行业科普,对内联络协会各相关部室和专委会,对外协调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的科普工作。资源共享体系是城轨科普的资产中心,主要实现行业内科普资源的共建共享,科普工作相关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以及城轨科技志愿服务的管理。培训审核体系是城轨科普的能力中心,主要实现城轨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和发掘创作团队、讲解团队,邀请和组建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协同传播联动体系开展技术审核和科学辟谣工作。传播联动体系是城轨科普的生产中心,主要实现城轨科普工作的具体实施,涵盖策划、审批、制作、审核、发布、监测等过程。
城轨交通行业科普的重点任务主要包括:
l 建立一支有志于城轨科普事业的人才队伍。招募科普信息员,积极参与城轨科普作品创作或讲解,体现行业或单位的技术发展动态。
l 遴选科普活动导师或城轨科普专家,建立导师或专家的甄选制度和管理制度。
l 举办城轨科普基地评选和授牌,打造一个城轨科普基础设施阵地,包括博物馆、科技馆、科普基地、工程中心、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展厅、综合试验线等。
l 收集城轨科普案例,在实践案例丰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出城轨科普品牌评选,包括科普基地/研学营地、研学课程、研学路线、科普活动、科普装备等类别。
l 在城轨科普基地迅速发展和科普信息员规模不断扩大的基础上,由协会科普核心管理组牵头建立城轨科普联盟,展示城轨科普动态、资源、活动课程、信息员/讲解员/研学导师的开放共享平台。
l 成立城轨科技发展基金会,后续还可以申请认定慈善组织。可以有效运用科技发展资金,推进智慧城轨、绿色城轨创新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为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作贡献。
l 建立一个基于互联网的科普知识数据库,交流和分享行业科普资源,执行城轨行业科普数据统计。
l 推出一系列形式多样的城轨科普活动集群,激励全行业乃至全社会参与城轨科普的积极性,组织城轨科普评奖,如城轨科学技术普及奖、城轨优秀科普作品奖、城轨科普讲解大赛、城轨科普微视频大赛、城轨科普创新大赛、城轨科普教育奖。
仲会长:城轨科普可持续发展还是要推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城轨科普产业主体涉及四个方面:政府和行业方面,主要是科技局、科协、协会,通过完善相关的政策、提供资金保障来保证城轨科普工作的顺利开展。职校和大学方面,大多利用实验室或培训室的仪器设备,建设有科普教育基地或综合实训基地,教师和学生都是其中城轨科普宣传的主体。企业方面,主要是通过自有的资金、人力、物力、场地等资源,结合生产经营和社会公益的目的,向社会开展轨道交通科普活动。大众传媒方面,其载体主要是新媒体、广播电视、刊物杂志及科普书籍四类,其中新媒体的份额较大,在公众号、抖音、知乎等平台上都有众多科普人士深度运营账号,拥有较大的浏览量。
目前,城轨科普产业规模不大,总体仍以公益性质为主,后续发展建议:探索一套城轨科普产业化机制,实现党建宣传、科技创新、资源经营、文化旅游等多方共赢、多方受益的局面。加强轨道交通科普人才建设;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创新技术和产品,扩大集聚带动效应,实现规模发展。盘活城轨特色科普资源,提高新型科普资源开发和服务能力,鼓励开发公共性和特色性城轨科普资源,将城轨技术、城轨安全等热点主题与大众性科普知识相结合,强化专业知识和基础科普知识的深度融合。将科普资源同大众消费行业进行融合,打造具有中国地域特色的城轨IP主题和品牌,如城轨IP的影视化、主题餐厅、服饰、主题游乐场等。
仲会长:目前看城轨科普展还是很契合行业和社会需求的,举办首次科普展的消息一经推出,即在业内获得了积极的响应。目前,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南京等地的运营单位、装备企业、施工单位、科研院校纷纷拿出自己积累多年的科普成果,力争在这城轨行业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行业科普展上秀出傲人风采。
城轨建设历史文化是一大亮点,看着从地铁摇篮陈列馆搬来的展品,展现新中国地铁建设的历史和文化。再次回到那个艰苦奋斗的年代,“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伴随伟人的谆谆教诲,我们必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建设出中国城轨更加美好的未来。
城轨规划与建设介绍了近年来着力发展的站城一体式规划、智慧车站模型及视频,体现国家四网融合的新型轨道交通发展理念。
城轨装备与技术以上海地铁博物馆、上海磁浮科技馆、上海地铁科技展示馆的丰厚底蕴为基础,展示城轨装备与技术的风貌。
城轨多制式与控制系统向大家展示单轨沙盘,跨座式单轨模型—转向架实物、悬挂式单轨,双流制车辆及供电模型,云巴、智轨、磁浮、有轨电车等模型,全局调度系统、全自动运行系统以及芯片等。
城轨工程装备及智能建造将展示城轨工程装备、盾构模型及沙盘、智能建造沙盘、“两站一区间”轨道交通科普模拟展示沙盘。
城轨科技与文创提供了科普书籍、全球轨道交通运营公司标志、直线电机车模、氢能源有轨电车模型、文创产品、模拟驾驶系统、仿真驾驶、科普短视频、专业书籍、科普实景讲解等。
仿真模型和互动科普设备也是一大热点。从车辆模型、盾构模型、超炫站城模型,到装载最新型列车运行控制软件的模拟驾驶系统、配置增强现实列车的互动沙盘仿真运行装置,都将给社会观众和学生们带来印象深刻的科普研学体验。
城轨科普文创也将给大家带来意外惊喜,我们把全国各地的城轨网红文创齐聚一堂,更有专业人士进行科普演讲和互动,引领大家体验一次不一样的轨道展览。
扫描二维码报名
关注“人民城轨”或“北京国际城市轨道交通展览会”微信公众号,点击“发消息”→“展会报名”
展会官网:www.metrotrans.com.cn
扫描小程序码报名
点击“展会报名”进入报名界面→点击“报名入口”→登录/注册→选择参会身份→展览观众。
填写相关信息,如您没有意向参加论坛,可直接点击“下一步”跳过。报名成功后,展会现场凭二维码领取证件。
论坛咨询:
吴林峰:010-83935795 18501235598
雷 玲:010-83935793 18601022132
活动咨询:
李新月:010-83935794 1573875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