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
10月17日,协会在成都召开城轨交通业主领导人圆桌会议,参会的代表们围绕“智绿融创建设新时代城轨 助推城轨新质生产力发展”主题,畅谈创新设想、分享建设经验、共商发展建议,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绿融创的实践范本。结合成都年会的丰硕成果,协会将系统开展新时代城轨建设系列宣贯活动,持续分享各地城轨交通企业关于智绿融创工作的发展情况和心得体会,以及建设新时代城轨的思路、理念、问题与建议。
协会轮值会长,重庆轨道交通党委书记、董事长乐梅
当前,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提质阶段”,为城市发展擘画了新的历史方位,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也从“重建设、扩规模”的高速增长期,转入“重运营、提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新阶段。新质生产力作为服务“交通强国”建设、驱动城市能级提升的关键力量,正为城轨行业注入全新活力。重庆轨道分享了在落实智慧、绿色、融合、国创城轨四大纲领性文件中,如何通过创新破局,用新质生产力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经过多年发展,重庆已构建起全球规模最大的山地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成为市民出行“主动脉”,呈现以下特点:
(一)线网规模与客流强度总体良好。目前,重庆轨道交通开通运营14条线路,总里程达582.6公里;日均客流量约430万人次,最高日客运量突破614.8万人次,轨道交通占全市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到56.9%;全线网平均客运强度0.84万人次/公里·日,中心城区内环以内客运强度达到1.32万人次/公里·日。
(二)运营服务可靠度位居行业上游。全线网5分钟以上晚点间隔里程(MDB5L)达到2462万车公里/次,较2020年提高了10倍,高于行业平均值。列车运行图兑现率100%,列车综合正点率99.99%等关键行车指标,均位居行业上游。
(三)未来规划与布局蓝图明确清晰。重庆轨道交通前三期建设规划项目已基本完成,第四期项目正在有序推进,目前在建里程约213公里。截至2035年,将建成由18条普线和6条快线组成的24条线路网络,轨道体量将达到中等以上规模。
与此同时,重庆轨道也面临行业共性挑战:一是随着线网规模持续扩大,运营安全韧性与应急响应能力需进一步提升。二是现行成本规制下,收支平衡压力突出,票款收入及非票收入仅能覆盖运营成本的一半左右,对财政的依赖程度较高。三是第五期建设规划暂未落地,后续发展需探索新路径。四是因建设主体不一、技术标准差异、管理协调难度大等因素影响,四网融合推进较为缓慢,尚未实现安检互信、票务互通、数据共享等。
基于上述情况,重庆轨道近年来聚焦体制机制、技术创新、产业融合三大方向,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探索,以新质生产力破解发展难题。
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解决运营分散、资源分散、协同不足等问题,着力构建“投融建管营”一体化体系。
1.一体化改革,推动资源整合升级。紧扣“多网一体化、分工专业化、经营市场化”原则,全面推进铁路资产整合与内部业务重组,设立四家专业子公司,实现业务聚焦和高效协同(即轨道运营公司整合城市轨道、市域快线、市郊铁路运营业务,统一负责轨道交通运营服务;交通建设公司集中承担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交通资源开发公司专门负责TOD、存量土地开发和商业经营;公交运营公司统筹主城都市区地面公交、出租车、索道、交旅融合),初步解决了原有的铁路资产管理不统一、沟通协调效果不佳、运营主体不统一、建设运营职能交叉、专业人才分散等问题,构建起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和地面公交“五网协同”的“投融建管营”一体化发展的运作体系。
2.一体化运营,推动服务品质升级。重组之后的重庆轨道运营公司,主责主业设定为城市轨道、市域快线、市郊铁路一体化运营和综合服务,全力重塑轨道交通运营发展新格局。一是建立了轨道交通综合运营协调指挥中心,通过统一清分规则、统一数据接口、统一服务标准,解决了原多主体运营带来的接口复杂、协调难的问题,实现对城市轨道、市域快线、市郊铁路的“一站式”统一调度。二是深入研究已建线路联络线及延伸线的可行性,持续推进车站出入口开通或新增、重点车站扩能改造、增车扩编、优化公交线路“强化横向接驳、降低同向竞争”等举措,轨道分担率和客流强度稳步提升。三是陆续实施轨道站点步行便捷性提升、适老化改造、“四进”活动,推出站长服务热线、夏季纳凉点、爱心预约服务等举措,不断提升乘客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1.系统性聚焦智慧城轨发展,探索擘画技术创新新篇章。一是布局智慧轨道建设。率先建成“轨道交通工程造价数据平台”,构建行业级工程造价数据资源池、实现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全过程投资管控与决策分析支持,满足实时投资管理需要,助力行业降本增效。推进智慧工地全覆盖,实现深基坑监测预警、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无缝融合。围绕物流、数据流集成设计大修装备,构建关键系统自动化检修线,打造全国领先的地铁列车架大修全过程装配维修智慧工厂和全寿命周期管控平台。二是实现关键技术突破。研究推动车辆全寿命周期修程修制优化,年均节约车辆大修成本1.2亿元。开展轨道信号智能运维系统研究,建成了集设备监测、智能分析、故障处置和生产管理于一体的线网级平台,并在5号线试点应用,2025年上半年MDBSF(平均无运营服务故障间隔里程)同比向好190%,环比向好288%。构建“检测-监测-管养”一体化桥梁智能运维综合管理云平台,实现了轨道专用桥100%覆盖,1228个监测点预警响应小于5分钟,相关成果已纳入国家标准,并荣获2024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全局性聚焦绿色城轨发展,着力打造低碳高效新范式。一是创新节能技术应用。开展城轨列控系统智能化节能控制技术研究,有效平衡列车牵引能耗、再生制动与运行效率,实现牵引能耗降低5%以上。在9号线红岩村站采用国内首创的“初支扩大拱脚台阶法”,施工效率提升30%、碳排放降低15%,创新打造了国内首条地铁垂直马拉松智慧跑道,实现与体育健身的融合,荣获全球隧道界“奥斯卡”金奖(国际隧道与地下空间协会“2025年度最佳项目奖”金奖)。二是坚持试点示范先行。在24号线采用云化物联网车站融合平台,形成生态智慧运维服务体系,全线综合应用永磁牵引、灵活编组、双向变流、碳化硅功率器件等技术,运营综合能耗下降10%以上,综合运营效率提升25%。三是推动绿色节能改造。将“轨道交通站场节能改造技术要求”科研成果运用于2号线大修更新改造中,广泛采用智慧直流照明和高效磁悬浮空调机组,降低动力照明能耗,其中2号线电扶梯大修改造荣获“2025年度电梯世界工程奖”。
3.战略性聚焦融合城轨发展,统筹实现多元融合新突破。我们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技术创新带动运营模式创新,助推实现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协同运输、高效衔接、融合发展,服务构建“1小时通勤圈”。一是攻克CBTC互联互通世界难题。率先实现“4-环-5”三线列车互联互通跨线运营,实现不同厂家信号系统间的融合共生,搭建了全局调度系统,同运力下节约6列上线车辆,每日减少车辆走行约1.5万车公里,降低成本约4500万元/年,“车换线”代替“人换乘”累计节约乘车时间33分钟。二是破冰应用双流制式。建成全国首条采用“双流制”技术的市域铁路——江跳线,并成功实现与地铁5号线的贯通运营,两线年客运量约1亿人次,自主化率和国产化率均达到100%,填补国内轨道交通制式多项核心技术空白,为市郊铁路和城市轨道贯通运营、一车直达、零换乘提供了全新的运营模式。三是站城融合铸就标杆。研发搭建重庆智慧东站CIM平台,初步实现站城一体化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管理,成为重庆首个落地的智慧枢纽新城类CIM项目,也是重庆“新城建”试点标杆项目、交通运输领域新基建建设重点工程,获住建部和市委高度认可,成功受邀入驻住建部CIM典型案例展厅。
4.前瞻性聚焦国创城轨发展,坚定迈向技术深化新阶段。一是深化产学研用合作。积极响应城轨创新网络的倡导,在北京交通大学、交控科技股份公司的支持下,成功申报设立“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重庆分中心”。与重庆大学、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联合建立“重庆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安全与数字运维联合创新中心”,开展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数智运维关键技术等创新攻关。与360集团共建“智慧轨交AI联合实验室”,重点攻关可信数据空间与大模型基座,致力于AI舆情监测与安全防护运营场景的智能应用,让AI从“通用”走向“专用”。与海光集团成立“先进微处理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轨道交通中心”,聚焦数智化发展的信创需求,攻克核心技术,开发信创产品,助力国创发展。二是完善标准体系建立。重庆单轨从最初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到完全国产化、自主创新、技术引领,已建立起集设计、建设、验收、运营、维护全链条的重庆单轨系列化产品标准体系,同时住建部也于近期最新批复单轨标准英文版,迈出标准国际化关键一步。
重庆轨道以轨道交通为核心,延伸产业链、培育新业态,构建“产业反哺主业”的良性循环。
1.构建串联产业资源,培育本土产业集群。一是实现招商补链升级。目前与大型央企和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出资经营的企业已达到10家(重庆轨道产投、重庆轨道院、重庆长客、重庆单轨、重庆机电、重庆时代电气、重庆四方所、重庆众合、重庆通号、重庆中车检修维保),涵盖设计研发、系统集成总包、车辆及关键零部件、供电、信号、车辆维保等主要专业领域,累计实现营业收入近400亿、利润总额20亿,贡献税收超13亿。二是提升本地配套能级。积极引导重庆长客等链长企业延伸产业链,目前本地产业链企业已近100家,克诺尔、康尼、今创、永贵电器、和利时等行业知名企业均在重庆设立了法人子公司,地铁和单轨车本地配套能力达到95%左右。
2.探索“轨道+”业态,激活存量资源价值。我们围绕打造“轨道上的经济圈”,大力发展关联产业,探索“轨道+”新模式、新业态、新应用,构建全产业链闭环。一是加速TOD开发。2020年至今,已累计完成重庆东站、观月路、金山寺等18个TOD项目出让,总土地出让价金113亿元,有效反哺轨道建设运营,推动企业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二是促进资源盘活。首创“轨道市集”“轨道+快递”等资源盘活新模式,累计开通130余处轨道站内商铺,100余个轨道市集,盘活超3万方轨道附属空间。挖掘轨道交通展示平台的功能价值,成功携手海尔等优秀商业品牌在轨道车站发布新产品,使轨道站点成为连接品牌与消费者的“智慧生活体验厅”。三是赋能交旅融合。成功打造李子坝“单轨穿楼”、佛图关“开往春天的列车”、蔡家大桥“云海列车”、海棠溪“漫画夜景”、动物园“熊猫”主题车站、“熊猫专列”等具有重庆辨识度的轨道文旅融合景点,外交部华春莹、特斯拉CEO马斯克等均转发赞叹“单轨穿楼”景观,形成蜚声中外的城市新名片。四是探索低空经济。开启“轨道+低空”无人机巡检新模式,实现控保巡检成本降低约30%;构建涵盖飞行管控、空域管理与飞行保障的“三网融合”低空智能管控平台,并接入重庆轨道交通COCC平台,构建起“轨道+低空+物流”多式联运体系。五是拓展产业金融。创新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商业模式,累计完成盾构机创新项目落地20余台,投放额超12亿元,赋能轨道建设运营发展。取得重庆市首张数据资产登记证书并实现资产交易,将数据资源转化成可流通、可交易的?高价值数据资产,为企业发展激活新的增长点。
3.推动技术“走出去”,提升国际竞争力。我们依托自主核心技术优势,全面赋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推动轨道交通产业高质量“走出去”。一是输出“重庆方案”。推动全球首个跨座式单轨捷运系统——重庆江北机场捷运系统正式下线,产业链企业参与大连5号线建设,为福州、南通、青岛、兰州、韩国、印尼、墨西哥等地的轨道建设提供产品和技术服务,近年新签合同近30亿元。二是打造特色单轨品牌。跨座式单轨交通多次亮相国际技术展和国际论坛等重要平台,2025年重庆成功举办中国(重庆)单轨20周年发展成果展示推介会及系列活动,邀请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及19国共59名外宾代表参会,充分展现出重庆轨道的技术优势与文化内涵。持续与越南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渝越双方自2024年以来已实现互访10次,并签署合作备忘录,实现轨道交通技术“走出去”战略重要突破。
接下来,重庆轨道交通将与业界同仁一道,就城市轨道客流强度、运行效率、安全韧性、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积极探索有效解决路径。为此,建议:
(一)以多网一体化为引擎,构建综合交通大格局。持续推进“四网融合”,协同公交、航空(低空)等多元交通方式,推动网络功能融合、枢纽节点融合、技术标准融合、运营管理融合,实现“互联互通、服务互补”的新格局,构建起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综合交通新体系、新生态,服务超大城市治理新格局。
(二)以城市更新为契机,打造行业引领高标杆。以城市更新为动能,结合既有线路升级改造与服务提质,推动以轨道站点为中心,与城市空间的重塑深度融合,提升客流强度与分担率,打造更便捷、舒适、互联的市民出行体验,让老百姓多点时间、多点生活。
(三)以数字化工具为支撑,实现智慧交通新提质。围绕服务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充分发挥专业化分工优势,聚焦轨道交通运行管理、出行服务、安全防控等痛点难点,迭代升级“轨道交通一体化运营管控平台”,通过推动应用深化贯通、高质量数据集精准服务、AI与业务运营双向赋能,以“实战实效”,加快构建轨道交通全要素协同、全周期管理、全链条服务的新型智治体系。
(四)以经营市场化为导向,释放转型发展内驱力。面对行业普遍面临的规模增长瓶颈,重庆轨道将主动突围:一方面,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重,存量优化和增量引入并举,打造具有竞争力和成长性的产业集群,加速单轨产业、CBTC互联互通等优势产业“走出去”,持续参与国际竞争,输出“重庆方案”;另一方面,持续打造“轨道上的消费带”,积极探索“轨道+低空经济”“轨道+物流”等新业态,以技术赋能、模式创新培育新增长极,全力将每天400多万的轨道客流变成商流、资金流。
结合上述部分实践与思考,提出几点建议:
一是在推进四网融合、五网协同上,涉及各种交通方式,相关技术标准,线路贯通、安检互信、票务互通、数据共享等问题,由于建设主体不一,协调难度大,建议协会推动建立和完善相关标准和原则。
三是目前行业正在编制新的五年发展规划,建议将智绿融创纳入企业发展五年规划,推动四大文件更好落地。
四是在标准输出上,建议进一步增强国际标准话语权?,积极推进相关标准的中译英工作,推动更多的城轨标准纳入国际标准体系,助力拓展海外市场。
更多精彩:
智绿融创 · 深圳地铁丨加快培育轨交新质生产力 打造智绿融创发展新范式
智绿融创 · 南京地铁丨谋破题解难之策,蓄行稳致远之势,力促新时代城轨建设在南京落地见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