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人民城轨观察 | 丝滑秒过!“常开闸机”背后,是城轨与你的默契
最新动态
人民城轨观察 | 丝滑秒过!“常开闸机”背后,是城轨与你的默契
2025-11-137


【编者按】

当闸机开启“常开模式”,当通行实现“潮汐适配”,智慧城轨正以“细节破局”优化通勤体验。从上海123座车站的效率升级,到广州、成都的精准试点,科技赋能与人文关怀的双向发力,让早晚高峰的“过闸难题”迎刃而解。这不仅是通行速度的提升,更是一场关于“如何让通勤更省心”的民生实践——智慧城轨不只是追求通行效率,更在意每一位乘客的出行感受。


人民城轨“行业观察”第十期,带您解锁地铁闸机里的“通勤密码”。







老话说得好,“宁等三分,不抢一秒!”但对于着急上班的打工人来说,差个几秒,可能就错过了一班列车,可是真真等不起!


特别是进站高峰,等待地铁闸门开开关关,内心可谓火急火燎!如何丝滑、秒速过站,成为了不少居民出行的一大刚需。


近期,上海地铁为进一步提高车站闸机的客流通行能力,在现有32座车站试点的基础上,新增91座车站试点“闸机常开”模式,至此,全网有19条线路累计123座车站开展试点。这一举措被网友点赞,直呼是用技术解决效率,粗略估计,通行效率提升近30%,效果显著。


紧跟上海,广州地铁随后也在11号线华景路站试点实施“闸机常开门”模式,后续将结合阶段性试点情况,评估是否扩大试点及推广应用。


上海地铁站“常开闸机”试点


与日常闸机的常闭模式相反,“闸机常开门”模式是在常态时,车站闸机扇门默认保持开启状态,乘客刷卡或扫码后,经确认闸机屏幕显示“绿色通行”箭头,可直接通行。这一模式理论上可以减少乘客在闸机处等待扇门开闭动作的时间,提高客流连续正常通行的效率。不仅方便了乘客,也减轻了闸机的负担,延长了它们的使用寿命。



常开闸机“绿色通行”示意图


不止“闸机常开”,成都地铁进站还有高招,成都地铁在桐梓林站D口的早晚高峰时段,将单向闸机能改为“能进能出”双向功能,方便市民通行,闸机方向细微调整、“潮汐式”灵活切换,让乘客出行出行效率和体验大幅提升。其中,成都地铁还结合乘客的实际出行体验,在“双向闸机”中专门设置了一处“灵活闸机”,据客流进出情况,灵活调整闸机“进出”方向,让进站更加丝滑。


桐梓林站闸机改造后,乘客有序过闸


上海、广州地铁“闸机常开”用技术提升通行效率,成都地铁“潮汐调节”靠细节接住需求,这一道道灵活开合的闸机,藏着城轨交通运营的温度与智慧。


这些小调整,不只是快了几秒的便利,更是城轨交通和乘客的双向奔赴——城轨用创新服务回应期待,市民用文明出行回馈善意。这种默契,正是烟火气里最动人的底色,也是让每一次出发与抵达,都充满暖意的力量。

                 

上海地铁站“常开闸机”试点


这些优化举措的本质,是“人民城轨为人民”理念的具象化落地。早晚高峰的地铁闸机口,是千万打工人通勤路上的“微型战场”。这背后,是对“公共服务不是冷冰冰的流程,而是对人的需求的回应”的深刻践行:民生无小事,哪怕是缩短1.8秒的通行时间,都是对群众“急难愁盼”的精准回应。


地铁闸机的这些变化,更是城市轨道交通主动融入城市治理大局、践行责任担当的生动注脚。当城市发展迈入品质提升新阶段,城轨交通不再局限于“织密线路、保障通达”的基础使命,而是以“精准对接民生需求、助力治理效能升级”为己任,主动将服务触角延伸至通勤场景的每一个细微之处。


成都地铁“双向闸机”


从主动破解“高峰过闸慢”的民生痛点,到用心打磨“进站顺、通勤舒”的服务体验,从着力完善“线路网络覆盖”到全力追求“服务品质最优”,这些细微改进,恰恰是城轨交通从“交通大动脉”向“城市治理重要支撑”转型的鲜明缩影。


它们像一个个被精准激活的“通勤穴位”,通过城轨人的主动谋划、精准施策逐一打通,既为城市通勤减压、为治理增效,更让乘客的获得感持续升温,生动诠释了城轨交通“服务城市发展、温暖市民出行”的责任与担当。


说到底,一座城市的进步,从来不只看高楼大厦的高度,更看对群众需求的响应速度;不只看交通网络的密度,更看公共服务的温度。地铁闸机的“常开”与“换向”,开的是民生通道,换的是治理思路,最终通向的,是更具韧性、更有温度、更懂人心的城市未来。






往期精彩:
观察丨“暑”道难?一站一策立“智”破局
观察丨“轨道+低空”融合领域持续发力
观察丨地铁“清凉驿站”:高温里的民生答卷
观察丨当地铁开始 “懂你”:一杯奶茶里的城市温度
观察丨“微改造” 增添 “小确幸”,一扇门串联起地铁+民生
————————
撰稿:叶萃德
编辑:闫策

制作:王柏晶

视频:人民城轨

来源:极目新闻、上海徐汇、上海禁毒、广州地铁、成都地铁




扫码关注人民城轨抖音号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扫码加入人民城轨交流群 

获取城轨行业一手资讯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发布仅供学习参考之用。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