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TOD界丨以TOD模式绘就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图景——《中国城轨TOD指数报告(2025)》核心解读
最新动态
TOD界丨以TOD模式绘就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图景——《中国城轨TOD指数报告(2025)》核心解读
2025-10-143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的当下,交通拥堵、土地利用低效、城市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等“大城市病”日益凸显。而TOD(公共交通导向发展)模式,作为经全球多地实践验证的有效解决方案,正成为我国引导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中国城轨TOD指数报告(2025)》系统梳理了TOD理念内涵、国内发展脉络、政策体系及指数研究成果,为理解这一模式的价值与实践路径提供了权威参考。




TOD理念:

从国外起源到国内实践,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的 “金钥匙”


TOD概念源于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新城市主义”运动,初衷是解决二战后美国过度依赖小汽车导致的城市中心衰落、职住分离、能源浪费等问题。其核心逻辑是以大运量公共交通站点为核心,在周边400-800米(约10-15分钟步行距离)核心区进行高密度、功能混合、步行友好的开发,通过“3D原则”(密度Density、多样性Diversity、空间设计Design)实现城市集约发展、绿色出行与社会公平,从城市尺度看,更倡导沿轨道线路打造“串珠式”空间结构。


事实上,公共交通与城市空间融合的思路早有萌芽,伦敦、东京、中国香港等城市的站城一体化实践均早于TOD概念提出。我国内地自2010年推广“公交都市”起,逐步迈入城轨交通与新型城镇化同步发展阶段,TOD因全面总结前人实践经验,成为轨道站点紧凑开发的 “代名词”。


依托城轨交通开展TOD开发,能形成“双向共赢”的良性循环:一方面,轨道交通带来的大量客流可带动周边房地产、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土地与物业增值;另一方面,站点周边的集聚开发能反哺轨道交通客流,为其提供稳定收入。尤其对具有准公益属性、自身经营难平衡财务的城轨交通而言,TOD开发的收益反哺,成为保障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国内TOD发展:

从探索到深化,政策与实践协同推进


我国内地TOD综合开发已历经近30年,从早期的轨道空余空间利用,逐步升级为城市战略层面的系统推进。截至2024年底,全国58个轨道城市中,除少数经济欠发达或中低运能城市外,绝大部分已开展TOD综合开发,在优化城市空间、提升土地效率、缓解交通拥堵等方面成效显著。


不过,当前TOD发展也面临挑战:受宏观经济与房地产市场调整影响,项目落地难、政策推进受阻成为普遍问题——住房库存高企导致TOD项目去化周期延长、利润承压,商业物业因消费低迷与电商冲击面临招商难、出租率下滑,偏远地区储备项目还因配套不足、区位价值低等问题被迫搁置。为此,行业正加速转型:从“开发导向”转向“运营导向”,从“短期销售收益”转向“长期经营收益”,聚焦车站与TOD社区终端客群需求,适应城轨交通“微利时代”的发展新要求。


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7月最高规格城市工作会议提出 “五个转变”“五个更加”,强调城市发展从 “规模扩张” 转向 “内涵提升”,而TOD模式通过空间重构(集约)、民生提质(人本)、治理创新(共治),与会议精神高度契合,正成为轨道城市落实战略要求的重要工具。


三级政策体系成型:

多维度保障TOD落地,跨领域融合拓展应用场景


为推动TOD规范发展,我国已逐步构建“城市-协会-国家”三级政策体系,同时推动TOD与城市更新、保障性租赁住房等政策深度融合,拓宽应用边界。


0

1

三级政策协同发力,层层递进强保障


? 国家层面: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明确“加大场站综合开发力度”,为TOD发展奠定政策基础;


? 协会层面:2023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发布《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场站及周边土地综合开发利用(TOD)的指导意见》,总结先进经验,引导各地规范运作;


? 城市层面:深圳、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探索地铁上盖开发,形成早期经验;2018年后,东莞、西安、重庆等城市陆续出台实施意见,截至2024年底,48个样本城市中26个将TOD作为空间优化关键方式,19个出台专项文件。2024年济南、北京、石家庄等城市进一步细化政策,如济南明确规划、土地、合作机制细则,石家庄允许轨道站点周边产业用地容积率上浮20%,为TOD开发提供更精准的指引。


0

2

跨领域融合创新,拓展TOD价值空间


· 与城市更新结合:在土地增量受限的背景下,广州、东莞率先探索 —— 广州提出“优先推进轨道站点周边800米范围城市更新”,东莞出台全国首份“TOD+城市更新”政策,2024年进一步深化政策,强化轨道对人口集聚、职住平衡的引导;


· 与保障性租赁住房融合:2021年国务院明确保障性租赁住房“主要安排在轨道交通站点附近”,鼓励地铁上盖建设保障房。成都、重庆、贵阳等城市随后出台细则,既为低收入群体提供便捷通勤条件,也为TOD项目带来稳定客源与长期收益。


TOD 指数研究:

从单一维度到多维度,为决策提供精准支撑


伴随TOD实践深入,国内TOD评价体系研究不断完善,从早期的效益评价逐步升级为覆盖多维度、多城市的指数体系,为规划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 早期研究(2007-2014年):学者们从不同维度构建评价指标,如李森、邓卫从功能、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建立体系,谢秉磊、丁川聚焦轨道与土地利用协调关系,陈颖雪、刘志刚评估车站辐射范围与客流吸引力,为指数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 指数体系成型(2017年起):2017年西南交通大学发布国内首个中国城轨TOD指数,覆盖44个城市602条线路;同年宇恒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联合麻省理工学院等发布报告,新增站点密度、功能混合度等指标;2020年后,指数覆盖范围持续扩大,2020版覆盖37个城市178条线路、3327个站点,2022版新增“TOD磁力指数”,2023-2024年在全国TOD发展大会、深圳年会上发布的报告,进一步成为行业权威参考。


如今,TOD指数依托大数据手段,聚合城市竞争力与TOD核心要素,从城市战略高度为城轨交通与城市发展规划提供精准支撑,其现实意义与长远价值正不断凸显。


从理念引入到政策完善,从项目探索到指数引领,TOD模式已成为我国城市应对 “大城市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未来,随着TOD运营导向转型深化、政策体系持续优化,这一模式将进一步释放潜力,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

编辑:闫   策

审核:潘奕婷


往期精彩:

TOD界丨城轨交通TOD发展趋势与TOD指数应用展望

TOD界丨中国城市轨道交通TOD政策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中国城轨TOD指数报告(2025)正式发布


更多精彩观点与46个城市TOD指数具体研究分析,请关注《中国城轨TOD指数报告(2025版)》,现已开启新书征订工作,欢迎订购!


         

   扫码登记购买需求        扫码加入TOD交流群


联系人:闫策   010-83935771

                    18001162098





扫码关注人民城轨抖音号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扫码加入人民城轨交流群 

获取城轨行业一手资讯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发布仅供学习参考之用。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