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业界观展丨MetroTrans 2025精彩内容学习与思考
最新动态
业界观展丨MetroTrans 2025精彩内容学习与思考
2025-09-225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




协会“4+N”系列成果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主办的2025年展会,是目前国内轨道交通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新技术展示最多、论坛话题最多的展会之一,这些天在网上或者工作中,很多人都在谈论这个展会。很高兴能够收到协会朋友的邀请,让我谈谈对展会的看法或者说学习情况,很遗憾自己因为工作原因没有到青岛现场感受展会的盛况。不过不得不感叹,现在技术的快速发展,让我隔着屏幕通过观看直播和回放的方式,学习展会各位专家的分享,有勇气写出自己的所学所思。


image.png

Part 01
我接触的中国国际城市轨道交通展会





我第一次参加协会的展会,是在2019年收到协会朋友的邀请,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展会,那时候自己还处于一个朦胧的自学状态,对于外界的接触很少,除了参加施耐德电气创新设计比赛,很少参加其他外部活动。到了现场一个个展台,一项项新技术的展示,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时候的自己发现自己学习的方向和新技术的发展方向有很大的差别,也是我现在一直在说不要只顾着闷头学习,2年左右去展会现场看看实物,看看最新技术进展情况,及时修正自己的学习方向的原因。


收到参观指南的时候,我就在搜索赵鹏林秘书长演讲,发现主论坛的演讲时,我还专门用手机定了一个点,准备学习秘书长的演讲,可惜工作原因只听了一小部分,就去开会了。为什么在协会论坛上聊这些,因为我和秘书长第一次合影就是在2022年协会的青岛国际轨道交通展上。中车140周年庆时错过了和秘书长的合影,让我遗憾了好久,每每想起都很懊悔,自己那会非要去看别的车干嘛,不过青岛展弥补了这个遗憾。

 image.png


有多位朋友曾问过我,2019年北京国际轨道交通展会演讲的我英姿飒爽,近4年的雄安工作让自己两鬓少有白发,变成满头白发,又在车辆第一次设联会后离开,自己后不后悔。不管是给大家说,还是遵从内心,我都是不后悔的,每个成年人都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何况看到曾经的同事们和中车一起,造出来了首列标准市域车,并且得到业界一致好评,内心还是很为大家感到高兴。自己也通过雄安项目,到北京、上海、深圳、南京、郑州、重庆、贵州等城市学习,参与标准市域车、地铁车辆维修策略优化等项目,从一个地铁车辆技术到市域车辆技术人员,从一个运营技术管理者到建设技术管理者,对于车辆全寿命周期和运营管理有了更深入和全面的认识。进步离不开公司平台和自己的努力,那4年自己读遍了高铁、市域车辆相关书籍。印象最深刻的一本书是钱立新主编的《世界高速铁路技术》,1000多页,字又非常小,但是全面介绍了德国、日本、法国、意大利等国家高速铁路技术,工作之余阅读了一个月左右。


今年的展会,个人觉得最大的亮点非200km/h标准市域D型车莫属,也许是自己多年深度参与也是这样认为的原因之一吧,另外关于三场人才论坛,也有很多精彩内容,关于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也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石或者说关键所在。另外一个我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是关于科普的,我从参加2019年论坛前些日子开始创建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和交流群,直到去年参加无锡举办的标准市域车会议,南京地铁的韦总给我说我的微信公众号兴佳聊电气与城轨车辆科普做的不错,要坚持做下去,很多业内朋友都在看,再做的更优秀一些,也会给我带来一些收益,那时候付出与收益成正比,自己的动力会更大。我才意识到,我是在做一些交流和科普活动,特别是这次论坛,专门举办了科普讲座,听后对于自己的爱好有更好的一些方向。

 

image.png


Part 02
首列中国标准智能市域列车





协会的李中浩主任和中车四方朱建华主任设计师,详细给大家介绍了这列运行200km/h,具备GOA4级自动驾驶功能的市域列车,关于列车的直播视频介绍很详细,两位专家也很专业,特别是中车四方的朱建华、刘江涛两位总体主任设计师,深度参与了雄安轨道快线这个这个车的研制。自己看到中车标准市域车(应用于京雄快线)成功首发的时候,一些业内朋友,特别是雄安的前辈给我发宣传链接时,我的内心还是很激动的。李中浩主任讲的普通车厢座椅没有旋转设计,因为车辆终点站换端时间短,和我们当时的考虑是一致的。实际上那个时候还研究过集控电动座椅,因为高铁上的试验尝试不是很成功而放弃,实际上不是技术难题,更多的是投入与需求、产出的关系。

 

image.png


2021年,我刚到雄安的时候,自己对于这个车,这个项目还是比较迷茫的,没有一个标准,参考资料也非常少,,和北城院的车辆设计一起看着大兴机场线的资料研究,这个车要与大兴机场线贯通运营,接近一些的就是这个资料,那时候我们还邀请了北京建管和轨道运营车辆专家,咨询与大兴机场线贯通运营市域D型车特点与参数。大约我入职两个月后,2021年5月,中国雄安集团基础建设有限公司与中国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中国通号集团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雄安新区轨道交通系统创新技术合作协议》研究成果发布,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关于200km/h市域D型车的。赵鹏林秘书长领导的深圳团队,早就规划了京雄快线一步一步建设方向。借助这个成果,同时开展了雄安轨道快线设计标准的启动与编制。可以说是先通过技术研究,搞清楚了车辆、新区交通规划等关键技术,再借鉴研究成果,组织完成地方标准编制,这样标准和我们要一个什么样的车都有了,后面工作就好开展了。后来中车唐山、四方、长客、京车装备4家公司参与这个项目,探讨建设更适合与北京大兴机场线贯通运营的京雄快线列车。以地方标准为基础,后面也参与编写了协会标准。


2023年6月,中国中车承担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的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项目一系列化中国标准智能市域列车研制及试验。2023年8月,中国中车和中城协组织系列化中国标准智能市域列车项目设计任务书研讨会,广邀业内单位参与,大约400多家单位参与其中,因为200km/h市域D型车的研究工作较早,也在受邀之列。中国中车汇报车辆顶层设计、设计任务书编制,组织研讨。印象中讨论最激烈的是4编组到底采用2动2拖,还是3动1拖。其实主要是节能降本与列车救援及故障运营能力的矛盾,这也是我们项目遇到的难以抉择的问题之一,进行过多次研讨。直到10月份北京会议,大家还在争论这个,不管是中车,还是与会专家对于2种方式都有支持的。其实道理比较简单的,4编组没有办法救援6或8编组,通过运行图或者多编组重联,故障影响和时间都会大幅度增加,结合运营场景,先保证基本服务,再考虑节能才是正确选择。通过参与标准市域,对比标准市域与雄安车辆的参数差异,进一步印证了当时很多研究的正确性。


image.png


到了2024年底,完成了投建运一体招标工作,2025年2月完成了车辆第一次设计联络,与中车四方、唐山一起初步确定了车辆基本方案,我也完成了自己的雄安工作,离开了工作近4年的雄安,后面的工作留给我原来的同事们独立完成了。再后来标准市域车牵头单位重庆中车参与到这个项目中,直到展会上首列车发布。我离开的时候,内装外饰方案还没有成型,看到设计合理,美观大气的新车发布,内心说不出的激动。其实这个项目设计制造周期,只有北京大兴机场线、广州18/22号线的一半左右,后面的功能验证反倒需要做的更详细,我也提醒过原来的同事和中车的朋友,这也可能是我有时候讨人厌的原因,很多时候和人家聊不足。

 

Part 03
节能与新技术





这几年比较火的技术非电机械制动,以及永磁牵引、SIC变流器技术莫属。


(一)电机械制动技术


电机械制动技术,在航空领域和汽车领域应用比较广泛,轨道交通领域,最早提出应用的是西门子,国内研制基本上与其同步,这一点我在协会邀请,2022年城轨讲堂上也讲过。我见到最早详细描述这项技术的是北城院的肖总,肖总退休之后,翻译了一本《国外轨道交通译文集》,供北城院内部和一些熟悉的朋友学习。肖老也编写了另一本书《地铁车辆锻工艺设计》,想要将一辈子的经验留给后辈,因为某出版社报价过高,我找到了西南交大出版社,价格肖老也能够接受,因为编写质量高,很快出版发行了,我也收到了一本肖老的签名版。这两年肖老说要安享晚年去了,轨道交通的未来留给年轻人,也没再好意思打扰他,再次感谢自费也要把经验留给后辈的肖老。关于电机械制动技术,徐州、深圳、广州开展了试验验证,因为目前公开资料有限,一些技术细节还需要研究学习,比如空气制动漏风有停放(弹簧)制动,电机械制动失电是什么状态,如何应急,目前除了少数厂家和参与试验验证的指导,大部分人可能还不知道。

 image.png

image.png

 

(二)永磁牵引技术


永磁牵引这几年项目比较多,在低速启动和制动状态下,较异步电机节能优势明显,这也是业界共识,那么为什么有些人反对呢,其实包括我在内也不是反对,是希望大家把永磁电机定子内部短路等异常情况讲清楚,到底需不需要限速运行说明白,虽然概率很低,但你要让大家了解试验真实情况,才能更好的推广应用,这也是胖东来一个超市,为什么那么火的原因,公开透明。

 image.png


(三)SIC辅助变流器


关于SIC变流器,其实SIC与原来的IGBT工作原理基本上类似,更适合高频,不管是牵引系统还是辅助供电系统应用,节能效果都好于IGBT,这也是没有争议的。现在限制应用的主要原因是价格,特别是高电压、大电流的牵引系统,更加难以实现商业化,目前更多的还是试验验证。辅助变流器功率较牵引小,SIC成本相对低一些,应该可以较牵引系统更早实现商业化应用。


Part 04
人才培养与科普





协会的人力资源统计报告显示,轨道交通从业者大约46万人左右,这几年行业成本压力大,全自动运行技术应用多,对于人才综合能力要求高,如何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是关键。除了协会赛事,可以提高员工影响力和待遇,一些地铁公司也在探索向有副业的员工提供内需和待遇,大家也在想办法探索,但目前看效果有限。现在很多企业都是挖成熟人才,而不是培养人才,对于行业长期健康发展是不利的。其实人才需求非常简单:有发展前途,工作轻松、待遇高、可以学到知识,这几个总归保证一个以上,要不然拿什么留住人才。千万不要相信一些公司所谓的技术代替人,对于大多数普通公司来说,人机协同才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不使用或者过度使用新技术,都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于科普,广州、上海有专门的地铁博物馆,我觉得挺好的,一方面科普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实现收入。通过地铁研学、主题课程、品牌合作共赢等方面,实现科普收入。其中交控专家的科普成本与收益分析思考,值得我们思考学习:设备成本:场地、设备成本及对既有业务的干扰;人力成本:带给员工额外任务,一些企业只讲奉献,不讲待遇的行为,势必会打消参与者的积极性;机会成本:无法支撑开展可持续的科普工作。另外科普效益不明显,活动用户不认可。前段时间也有朋友给我说,轨道交通从业者本来就比较少,你这微信公众号已经6000多粉丝了,微信群4000多,再增加比较难了,要扩大分享知识范围。其实收益是主要原因,一个人搞,认知总归有限,邀请业内朋友,没有收益很多人也不愿意参与。


image.png 

另外多位专家提到多元化,多行业视野,这个我是非常认同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交通运输工程)等一些书籍,不是只写轨道交通,而是海陆空都有,其实我个人觉得要想真正的理解轨道交通发展,要了解同时代的海陆空等其他交通技术发展水平及同时代的工业水平,这类的综合学习或综合图书学习,不失为一个好的方式。另外,关于国际轨道交通的学习,也许我们学习多了,看多了,就不会有那么多疑惑了,其实很多技术国外都有尝试过,PHM技术,上个世纪英国在轨道交通上就尝试过,我们现在的鸡肋状态,与其何其相似,为什么不多学习一下国外技术,拓展国际视野,以运营需求为导向,深入研发,规避国内、外出现的问题,提高设备服务水平。目前的书籍和技术发展来看,国内很多方面超越了国外,这也是协会论坛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单位参与的原因之一,他们需要向我们学习了,我们也同样应该了解国际技术发展情况。


Part 05
小结




协会展会论坛为业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学习平台,不管是企事业单位人才,还是生产研发,亦或是教育学者,甚至是现在的新媒体科普者,都为你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以展会论坛为契机,期待在协会的带领下,行业更好更健康发展。


————————

撰稿:王兴佳


头条速递 (1).png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