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
刚踏入展馆,逸群快轨列车便成为小记者们的首个“探索目标”。“当车子遇到问题时应该按哪个按钮?”在逸群快轨列车上,讲解老师的提问,引来小记者们争先恐后地回应。孩子们围在车厢四周,仰头聆听每一个技术细节,不时抛出新的疑问。
事实上,本届展会的“硬核”看点远不止逸群快轨列车。作为首次集中展示的三列实车,在逸群快轨列车与青岛地铁8号线支线车辆外,我国首列中国标准智能市域列车——京雄快线列车更是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成为全场焦点。这款“青岛造”列车不仅是全国首列实现GOD4全自动驾驶技术的市域D型列车,更具备每小时200公里的最高运行时速,能实现雄安新区至北京大兴国际机场30分钟直达的高效通勤,其背后的技术创新让小记者们连连惊叹。
“这么长的列车,是怎么运到展会来的呀?”面对小记者这个看似简单却专业的问题,讲解老师展示了运输过程的实拍照片。“原来是要拆解后分段运输,到现场再组装啊!”小记者们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真切感受到了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的技术含量。
本届展会不仅聚焦技术展示,更重视科普传播工作。展会期间同步举办的第二届城市轨道交通科普展示会,以“科技改变生活,创新赢得未来”为主题,在N4展馆专门设置科普展示区。该区域既通过实物陈列让孩子们直观了解轨道装备部件,也设置模拟操作环节供其亲身体验技术应用,还安排专业人员进行原理讲解,以“可视化、可操作、可理解”的互动形式,将轨道交通的技术内核与发展愿景清晰呈现在小记者面前。
在科普展区的仿真驾驶台前,早已排起了长队。“手柄推上去,车速就会加快,但要随时注意信号灯变化。”在指导老师的讲解下,小记者们轮流体验地铁驾驶的感觉,眼睛紧盯屏幕,仿佛正驾驶着真正的列车行驶在轨道上。
车模墙前,来自重庆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的专家张顺江正在耐心解答问题:“这两辆车最大的区别在于动力系统……”专业的知识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给孩子们,引发了更多追问。
“地铁车头是怎么转弯的?”面对上海交通工程技术大学李立明老师,小记者们提出了精心准备的问题。针对这一涉及列车核心运行原理的问题,李老师并未直接进行理论讲解,而是利用现场模型演示并配合生动的比喻,让孩子们理解了那些“隐藏于列车内部的科技”。
活动最后,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副秘书长李元胜为青报小记者颁发荣誉证书,并在“城轨小记者团颁奖仪式”上发表寄语:“科学与科普需要两翼齐飞,知识无边际。希望此次参观体验,能在各位同学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小记者们手捧证书,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这份证书不仅是对他们今天采访行动的认可,更是对科学探索精神的鼓励。
这场展览不仅展示了技术的高度,更彰显了行业传播的深度与温度。真正的创新,始终离不开下一代的好奇心与认知参与;而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未来,正孕育于今日孩子们每一次用心的触摸、每一个充满好奇的提问、每一次深入的思考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