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AI成为“客流预言家”,当接驳服务实现“丝滑体验”,智慧城轨正以“一站一策”重塑城市出行生态。2025年暑运大考中,从毫米级巡检到“清凉驿站”,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交出了惊艳答卷。这不仅是效率革命,更是一场关于“如何让城市更有温度”的生动实践——智慧城轨不只是追求更快更准,而是更懂人心。
人民城轨“行业观察”第九期,带您走进地铁“暑”道的立“智”破局。
2025年暑运期间,全国城轨交通系统以“智慧城轨”为引擎,通过“一站一策”精准施策,在客流管理、接驳优化、运维升级和服务创新等方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从AI预测到无缝接驳,从智能巡检到人文关怀,各城轨交通单位以技术创新破解暑运难题,以文化融合提升服务温度,展现了城市交通治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深刻转型。
上海地铁南京东路站基于历史客流数据构建“客流联动预警机制”,通过实时监控与历史数据的智能比对,精准预判高峰客流走向,提前部署疏导措施;西安站部署AI智能测算系统,通过高清数字地图动态标注客流密度,当某区域客流超过阈值时,自动触发预警并调度人员疏导,使进站排队时间缩短60%;广州白云站、石潭站根据早间铁路客流提前10~15分钟开站,增设“晨曦服务岗”协助旅客,日均服务超1000人次……
智慧客流管理的核心在于数据驱动与前瞻性决策。通过AI和大数据分析,城轨交通不仅实现了客流的精准预测,更将被动应对转化为主动干预,显著提升了运营效率和乘客体验。这种模式标志着智慧城轨从“经验依赖”到“数据赋能”的跨越,为城市交通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武汉地铁联合公交定制文旅专线,从文化大道地铁纸坊大街站直达龙之谷景区,精准对接景区运营时间,减少游客换乘时间;成都地铁针对高频淤积点位进行“靶向治疗”,依托骑行热力数据分析优化停车区布局;北京地铁围绕50个重点站点因地制宜提升接驳服务水平……
“最后一公里”问题一直是城市交通的痛点。智慧接驳通过数据分析和精准匹配,实现了多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既提升了效率,也增强了乘客的出行便利性。这一实践表明,智慧城轨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对城市交通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
青岛地铁推出“城轨大模型+智能体”应用,覆盖全业务流程,优化生产作业流程60%;合肥轨道上线全空间智能感知巡检系统,实现轨道状态毫米级监测……
智能运维的突破在于将传统依赖人力的模式转变为“人机协同”,大幅提升了运维效率和精准度。通过AI和大模型技术,城轨交通实现了故障快速定位和资源优化配置,为智慧城轨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兰州轨道交通打造首个集问询解答、爱心接力、应急援助等功能于一体的“微空间”;福州地铁推出“清凉驿站”,配备智能温控座椅、免费酸梅汤,并联合市图书馆提供电子书扫码阅读服务……
人性化服务是智慧城轨的最终落脚点。科技不仅提升了效率,更通过细节设计传递了城市温度。从智能设施到文化服务,这些举措让地铁空间超越了交通功能,成为展示城市人文关怀的重要窗口。
2025年暑运期间,全国城轨交通系统以“一站一策”为实践样本,生动诠释了智慧城轨从技术革新到治理升级的完整路径。这不仅是一次运营效率的提升,更是一场关于“如何让城市更美好”的深度探索。当AI预测让客流管理更精准,当AR导航使换乘更便捷,当量子光纤技术为安全护航,当文化互动赋予服务温度,我们看到的是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完美融合。这些实践表明,智慧城轨的终极价值不在于炫目的黑科技,而在于让每个乘客都能感受到被尊重、被关照的城市温度。未来,随着智慧城轨理念的深化,城轨交通必将超越交通功能,成为展示城市治理智慧、传递民生温度的重要载体。
青岛的夏天,是海风轻抚过智慧城轨的脉搏,是阳光洒在科技与人文交汇的轨道上,是夜晚霓虹与创新之光共舞的盛宴。9月18日,欢迎来青岛MetroTrans——在这里,既能触摸城轨交通最前沿的技术成果,也能感受智慧城轨为城市生活赋予的智慧与温情。
制作:闫策
视频:人民城轨
扫码关注人民城轨抖音号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扫码加入人民城轨交流群
获取城轨行业一手资讯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发布仅供学习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