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浅谈上海地上轨道交通的景观特殊性、影像记录价值及未来展望
最新动态
浅谈上海地上轨道交通的景观特殊性、影像记录价值及未来展望
2025-08-142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




协会“4+N”系列成果

摘要

上海,作为一座国际化超大城市,拥有全国里程数最大的轨道交通系统。与完全深埋地下的传统地铁不同,上海地铁网中包含大量“地上铁”——即高架线路。本人从2023年1月开始,至今2025年8月,花费两年八个月,断断续续但相对系统性地调研、考察并拍摄记录了包括1、2、3、4、5、6、7、8、9、10、11、16、17号线、浦江线、机场联络线、松江有轨电车1号线、松江有轨电车2号线及磁悬浮线在内的18条地上轨道交通的影像。


本文不讲故事,旨在从城市景观学、社会学、历史档案学及科技应用等多个维度,剖析上海“地上铁”作为一种独特城市景观的特殊性,论证这些影像的深远价值,并探讨其在未来的潜在影响与应用。


“地上铁”拍摄点地图

部分“地上铁”缩略图



第一部分
上海“地上铁”的城市景观特殊性分析

      

“地上铁”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重塑城市空间形态、视觉体验和社区生态的重要结构。其特殊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地上铁”的定义

    

“地上铁”并非一个经典的学术概念。为了便于本人的研究,我提出了这个概念,简单来说,指的是在地面或高架上运行的轨道交通系统,其线路可以是地铁线路的地上部分、轻轨、有轨电车或其他形式。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分类》(GB/T44413-2024),地铁与轻轨的区分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在地下或地上敷设,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服务层次、运输能力、旅行速度、参考车型等方面。


·“地上铁”与“地铁”:虽然“地上铁”可能包含部分地铁线路,但“地铁”通常指大运能、高速、地下或高架运行的轨道交通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 运能大:每小时单向运能通常在3万人次以上;2. 技术标准高:车辆编组长、速度高、技术要求高;3.建设成本高:建设成本高,多为地下或高架线路;4.车型为地铁A型、地铁B型、地铁Lb型。


·“地上铁”与“轻轨”:“轻轨”是“地上铁”的一种典型形式,其特点是:1.运能中等:每小时单向运能1-3万人次;2.灵活性高:线路可地面、高架或地下运行;3.建设成本较低:适合中小城市或城市新区发展;4. 车型为轻轨C型、轻轨Lc型。


1.2 空间维度的重构与城市叙事的立体化


传统的城市是平面的,而“地上铁”的出现,为上海这座高密度城市增添了一个动态的、贯穿城市上空的“第二地面”。


·垂直空间的分割与再定义:高架轨道将城市空间垂直分割为三个层次:轨道之上(乘客的移动视角)、轨道之下(被遮蔽的地面空间)和轨道之侧(邻近的建筑与社区)。这种分割创造了全新的城市空间关系。高架桥下的空间往往被赋予新的功能,如停车场、公交站点,甚至通过绿化和设计,转变为运动场等、停车场等小型公共空间 。这与传统地铁仅有“站内”和“站外”的二元空间形成鲜明对比。


·流动的观景平台:对于乘客而言,地上铁车厢成为一个移动的“城市观景台”。列车穿行于不同的行政区,从老旧的城区到现代化的商业中心,再到广阔的江南水乡(如17号线),甚至跨越黄浦江(如5号线),窗外的景象如同一部流动的城市纪录片。樱花季的3号线虹口足球场站也非常受人追捧。


·城市天际线的重塑者:高架线路本身,以其延绵的桥墩和轨道,成为城市天际线中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它们如同城市的动脉,改变着城市肌理,在视觉上连接了不同的区域,形成了独特的线条感和工业美学(如浦江线和郊野公园)。


浦江线场景


1.3 技术美学与城市肌理的互动与冲突


“地上铁”的工程结构本身就是一种技术美学的展示,其形态、材质和色彩直接与周边的城市环境发生互动。


·结构形式与材料:上海的高架地铁线路广泛采用了槽形梁、板梁和箱梁等结构形式,主要材料为混凝土和钢材 。例如,部分线路采用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与简支T梁的混合结构 。这些坚固的工业结构,在城市景观中呈现出一种力量感和秩序感。然而,这种技术美学也可能与环境产生冲突,例如早期的3号线就曾因其桥梁外形略显“滞重”,在视觉上对城市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迫感 。


·视觉融合策略:随着设计理念的进步,新的高架线路在设计时更加注重与环境的视觉融合。设计师会采用“融合法”和“消去法”,通过柔和的桥梁造型和与环境协调的色彩,弱化高架桥的视觉冲击力,使其更好地融入城市背景 。例如,一些新建线路会特别考虑桥墩设计与周边建筑风格的协调性 。同时,优化的电气系统也进一步提高了这种融合线,例如采用第三轨供电的17号线,没有了空中接触网受电的线路。


·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互动:这些线路穿越了上海多样化的区域。在市中心,高架轨道穿行于密集的居民楼和商业建筑之间,形成一种赛博朋克式的未来感;在郊区,如2号线远东大道段,高架线则与田野、长江入海口相结合,展现出更为开阔的滨海景象。这些影像,直观地展示了同一交通基础设施在不同城市肌理(Urban Fabric)中的多样化呈现。


2号线:远处可见长江入海口和去浦东机场的客机


1.4 环境与社会影响的复杂性


“地上铁”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沿线社区产生了复杂的环境和社会影响。


·声学影响(噪音问题) :城市轨道交通是仅次于道路交通的第二大城市噪音源 。列车运行时产生的轮轨摩擦声、振动和气动噪声,对沿线居民的日常生活构成长久干扰。针对上海磁悬浮线的噪音研究表明,其对居民存在显著影响 。尽管上海已建设了相当长度的隔音屏障 ,但噪音问题依然是地上铁沿线社区面临的核心挑战之一。例如5号线经过闵浦二桥的降速,就是为了降低噪音和共振,从视觉上也可窥见声景(Soundscape)问题。


过黄浦江的5号线


·视觉与光影影响:高架桥巨大的结构会在地面投下长长的阴影(Shadowing Effect),改变下方和邻近建筑的日照条件,可能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商业价值。同时,高架桥也会对沿线居民的视野形成遮挡和分割,改变社区原有的视觉连续性和完整性。


·社区感知与认同:居民对“地上铁”的感受是矛盾的。一方面,它带来了出行的极大便利;另一方面,噪音、阴影和视觉压迫感也可能引发负面情绪。它可能成为社区的地理标志,也可能被视为一道割裂社区的“墙”。虽然目前缺乏针对上海市民对“地上铁”景观感受的直接调查 ,但这些影像作为一种客观记录,同时在社交媒体引发的众多讨论,为未来进行此类社会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视觉文本和民众反馈。



第二部分
这些影像的价值与重要性


本人花费数年时间,系统性地记录了上海十余条主要地上铁线路的影像。这不仅仅是个人兴趣的成果,更是一份具有多重价值的视觉档案。


2.1 历史档案价值:城市变迁的“动态切片”


这些影像档案是一部关于上海城市发展的“动态编年史”。


·记录“现在”,服务“未来” :当影像被记录的时候,就成为了历史。假以时日,这些影像对于理解城市发展历程、环境变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长达数年的影像记录,捕捉了高架沿线区域从建设到成熟、从旧貌到新颜的全过程。这些影像不仅记录了地铁本身,更记录了沿线街道、建筑、绿化等一系列城市元素的演变。例如5号线部分路段之后将被23号线取代。3号线江杨北路边上的宝山高铁站预计27年竣工。


·为城市历史研究提供微观视角:宏观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图和数据固然重要,但我的影像提供了微观城市、人性化的视角。从地上铁的视觉出发,更多地展现了具体街区和社区的真实面貌,可以与官方的规划文本、历史地图进行交叉比对,为城市历史研究提供更生动、更具体的证据 。


10号线终点基隆路站:右侧可见建造中的沪苏通二期高架


2.2 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价值


对于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和交通研究者而言,这些影像库是一个宝贵而系统的数据源。


·评估建成环境的“后评估”(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规划和设计的初衷与建成后的实际效果之间往往存在差距。这些影像可以作为一种“后评估”工具,直观地展示高架桥下的空间利用效率、视觉融合策略的成败,以及对周边社区的实际影响。这些第一手视觉资料,比单纯的设计图纸和模型更具说服力 。


·启发未来的设计与更新:通过分析影像中展现的问题(如空间死角、视觉冲突、缺乏活力的桥下空间),设计师可以获得启发,在未来的高架线路设计或现有线路的更新改造中,提出更具人性化和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11号线花桥站:高架尽端的鲜花涂鸦


7号线美兰湖站:高架尽端的空白


2.3 公共艺术与文化价值:激发城市更新的灵感源泉


这些影像具备转化为公共艺术项目或激发相关创作的巨大潜力。


·城市更新的“前传” :国际上已有大量将废弃高架铁路改造为公共空间的成功案例,例如纽约的高线公园(High Line Park),上海普陀的百禧公园 。这些项目将原本的工业遗迹转化为充满活力的城市公园、艺术走廊和社交场所 。这些影像记录了上海“地上铁”的原生状态,它们可以作为未来任何类似改造项目的“前传”和灵感板,帮助人们理解这些空间的原始肌理和潜力。例如之后被弃用的5号线部分区域。


·公共艺术创作的素材:这些影像本身就可以成为艺术创作的直接素材。可以被用于摄影展、纪录片、多媒体装置等,引导公众以全新的视角审视这些日常生活中熟视无睹的城市景观,激发关于城市、技术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例如,周平浪的名为“穿城而过”的展览就曾探讨铁道旁的城市景观与日常 ,上海“地上铁”或许可支撑更具深度和广度的同类主题展览。


上海普陀百禧公园



第三部分
影像的未来应用与技术前沿展望


在数字化浪潮下,这些影像数据具备与前沿科技结合的巨大潜力,其价值将超越传统的档案和艺术范畴。


3.1 数字孪生(Digital Twin)城市的基础数据源


上海正积极推动数字孪生城市的建设,致力于在虚拟空间中构建一个与物理世界实时同步的数字映射,以优化城市管理 。上海地铁17号线已经应用了数字孪生技术进行全线监控 。


·丰富数字孪生模型的视觉维度:当前的数字孪生模型主要依赖BIM(建筑信息模型)、传感器和遥感数据 。这些地面视角、连续的视频影像,可以为数字孪生模型提供一个高精度的、动态的、富含真实纹理的视觉层。经过处理和地理配准的影像,能让管理者在虚拟模型中“亲临其境”,更直观地进行设施巡检、应急演练和规划模拟。国内外已有大量利用高清影像、倾斜摄影和无人机数据构建铁路和城市数字孪生的案例 。


·实现历史回溯与变化分析:这些长达数年的影像数据,如果被整合进数字孪生平台,可以增加一个“时间轴”维度。管理者不仅能看到城市的“现在”,还能回溯“过去”,直观地分析某一区域的演变过程,为未来的规划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3.2 智能监控与增强现实(AR)的应用


·赋能智能监控:通过人工智能(AI)算法,可以对这些影像进行分析,实现自动化监测。例如,AI可以识别高架桥体表面的裂缝、锈蚀等结构性问题;可以分析车站周边的人流密度,优化客流组织;还可以监测轨道周边的非法入侵或危险行为。


·构建增强现实(AR)体验:这些影像可以作为构建AR应用的基础。想象一下,市民或游客用手机对准一段高架铁路,屏幕上就能通过AR技术叠加显示出:这条线路的历史影像(来自这些档案)、列车的实时位置、沿线站点的文化介绍,甚至是虚拟的公共艺术装置。这将极大地丰富公众与城市基础设施的互动体验。


华为深圳总部的智慧城市展示


结论

上海的“地上铁”远非单纯的交通设施,它是一种深刻嵌入城市肌理、重塑空间感知、引发复杂社会环境影响的独特景观。这份影像是一份历史文献,忠实记录了上海的城市变迁;也是城市研究的数据,为规划、建筑和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实证参考;也可能激发公众对城市空间的重新想象。


未来,随着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和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这份视觉档案的潜力也许会被进一步释放,可能从静态的记录转变为赋能智慧城市管理的动态数据资产。


上海蕴藏着丰富的城市空间和维度,可切入的观察角度也很多,未被“影像化”的城市文本更是数不胜数。本人也希望更多的影像创作者们,从追逐潮流扎堆打卡的舒适圈中跳出来,去发掘,去创造。独特的视野,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也常常会得到流量的回报。这是影像的力量,也是思想的力量。


来源:微信公众号“遁走的两轮”


图片 (5).png





图片 (4).png





图片 (3).png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