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夏天,全国多地轨道交通以“清凉驿站”回应民生需求。从深圳地铁的务工者休息区,到重庆轨道的江景智能候车室;从合肥地铁的AI健康检测,到西安地铁的文化打卡——这些举措不仅是防暑降温的升级,更是公共服务从“基础保障”迈向“品质体验”的生动实践。
人民城轨“行业观察”第六期,带您走进地铁“清凉驿站”的智慧与温度。
2025年7月以来,全国多地持续遭遇高温天气,城市轨道交通企业主动行动,通过空间升级、技术赋能、文化融合三大方向打造“清凉驿站”,让车站成为高温下的民生“清风港”。深圳地铁、重庆轨道交通、合肥地铁、武汉地铁等地的纳凉举措登上央视报道,引发广泛好评。
炎热的夏日中午,深圳地铁深云站纳凉区里安静凉爽,来自附近工地的务工人员在此休息小憩,这份“不被打扰的宁静”近日被网友拍成暖心视频,在网络上广为传播,受到成千上万网友的点赞。
若说深圳地铁的用心体现在对特定群体的精准关怀,重庆轨道交通则在“功能与体验”的融合上做足文章。李子坝站等站点打造的智能空调候车室,以全景落地玻璃幕墙为窗,乘客纳凉时抬眼便能将江风、桥景尽收眼底,让避暑时光同时成为一场“城市微旅行”。
合肥地铁的升级更显“普惠”底色:131座车站实现纳凉区全覆盖,稻香楼站、三孝口站的共享健身区让清凉空间兼具活力,市第三医院站的AI舌诊仪则贴心为乘客生成健康报告,从身体到精神需求一并关照。
武汉地铁同样以细节见温度,247座地下车站向市民开放纳凉,热门站点备齐小板凳与防暑药品,更推行“强冷弱冷”分区温控车厢,用“千人千面”的服务回应多元需求。
从满足基础避暑需求,到兼顾舒适体验、健康关怀与人文尊重,这些空间升级的背后,是城轨交通对“服务民生”初心的深化——让每一个走进车站的人,不仅能躲开烈日,更能感受到公共空间的包容与温度。
在城市轨道交通“清凉驿站”的建设中,技术创新既是提升服务效能的引擎,也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支撑。合肥轨道交通采用“高效智能控制系统”和“智慧运营云平台”,依据末端负荷需求、室外温湿度等参数,借助智能算法将通风空调系统调节至最优工况,在保障舒适度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系统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从智慧到绿色的技术跃迁,在纳凉场景中彰显出更深远的民生价值。《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绿色城轨发展行动方案》推广的直膨空调技术,在洛阳地铁1号线和2号线16座车站应用,每年总节电量达249.6万元,减少碳排放量2190吨,在为纳凉区营造清凉环境的同时,也为绿色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共同勾勒出“智慧服务民生、绿色守护城市”的未来图景。
合肥轨道交通将纳凉区与文化活动结合,举办非遗茶文化打卡活动,市民可沉浸式体验中国茶非遗技艺,免费品茗,并参与“格格妆与簪花”互动,拍摄国风大片。当传统文化以可感可触的方式走进纳凉空间,不同城市的轨道交通正用地域特色续写着文化服务的篇章。
西安地铁暑期特色服务在大唐不夜城站等14座车站推出“站徽印章打卡”,结合秦腔脸谱、唐宫夜宴等元素设计印章,游客可领取《打卡手册》收集纪念,同时在通化门站等设置暑期主题拍照墙。从沉浸式非遗体验到互动式文化纪念,城轨的文化服务更在功能延伸中贴近多元需求。成都地铁在孵化园、火车南站、成都东客站等枢纽站推出“轨道文化驿站”,提供图书借阅、移动办公服务。
这些文化融合的举措,始终围绕“服务民生”的核心——让纳凉空间不仅是躲避暑热的物理场所,更成为滋养精神的公共港湾。无论是非遗体验带来的文化共鸣,特色打卡承载的趣味记忆,还是文化驿站提供的实用便利,都在回应着民众对“有温度的公共服务”的期待,让清凉里的“烟火气”,本质上是民生需求被悉心关照的温暖气息。
这些举措不仅彰显了城轨交通服务民生的初心,更勾勒出科技创新与文化融合赋能民生的深层逻辑。科技创新以硬核实力筑牢民生保障的 “物质基底”,推动公共服务向高效化、可持续化跃升;文化活动以柔性力量厚植民生福祉的 “精神土壤”,让公共空间成为凝聚认同、滋养心灵的纽带。当城轨交通的 “清凉港湾” 成为科技与文化共筑民生的缩影,其背后是 “人民城市为人民” 的深刻实践 —— 这不仅是对个体需求的回应,更是一个社会以创新谋发展、以文化聚合力的生动注脚,为国家治理现代化铺就温暖而坚实的底色。
青岛的夏天,是海风裹挟着冰镇汽水的清凉,是阳光下海浪拍打沙滩跳跃的水晶,是夜晚灯光秀与啤酒香交织的惬意。9月18日,欢迎来青岛MetroTrans——在这里,既能延续这份清凉舒爽,也能遇见城轨交通为出行注入的智慧与温度。
扫码关注人民城轨抖音号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扫码加入人民城轨交流群
获取城轨行业一手资讯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发布仅供学习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