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青岛地铁话剧《地铁六号线》上演丨演绎产业工人奋斗华章
最新动态
青岛地铁话剧《地铁六号线》上演丨演绎产业工人奋斗华章
2025-07-211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




#财务可持续 #融合城轨


为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 100周年,扎实推进“中国工人大思政课”走深走实,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教育部指导,山东省总工会主办,青岛市总工会、青岛地铁集团出品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文艺思政课《地铁六号线》于7月18日在北京二七剧场隆重上演。



全国总工会,山东省总工会、青岛市总工会有关领导出席活动,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中华文化促进会、教育部关工委,法制日报社、中国妇女报刊协会,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建筑、中国电建、中国交建、北京建工,天津音乐学院有关领导现场观看演出。这部以青岛地铁班组建设为核心的话剧,通过鲜活剧情与工业美学舞台,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实践成果转化为可触可感的艺术表达,为首都职工献上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





主创深耕一线 剧情鲜活感人



话剧《地铁六号线》由一级编剧廉海平执笔,一级导演黄港担任总导演,一级舞美设计金卅、周正平联袂打造。主创团队十余次深入地铁一线采风调研,采集故事案例,最终提炼出“二三四五”工作法、“小立法+二次分配”等核心叙事线索。


剧中,值班站长刘娜用十年青春见证线路延伸,建设者崔铁生从西北来青参与地铁建设,管理者冯勇推动班组民主管理……这些鲜活的人物串联起地铁运营与建设的全链条。


演员们生动的演绎,让观众看到:地铁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建设者用青春与汗水铸就的“城市动脉”。




聚焦班组建设 展示产改成效



 青岛地铁2010年首条线开工建设,2012年底组建地铁集团,承担全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投融资、开发经营以及低空经济发展等职能。目前,运营线路8条、352公里,在建线路8条、154公里。








青岛地铁通过以民主管理为核心的班组建设创新实践,探索出了一条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新路径。通过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推动思想政治引领更加扎实,产业工人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干事创业的激情动力更加高涨,主人翁地位更加显著,成就感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氛围更加浓厚﹔产业工人综合素质明显提升,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不断壮大。


青岛地铁首创“小立法+二次分配”班组民主管理模式,实施班组建设“二三四五”一线工作法,通过坚持党建统领、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参与式民主管理、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坚持创新驱动“五个坚持”系统推进,激发一线作业工人的内生动力,创建“有形、有实、有神”的高质量班组,打造“有组织守纪律、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有归属”的班组文化,构建以班组为核心的管理新模式。


青岛地铁班组建设的创新实践,支撑青岛地铁实现全面突破,工程建设和线网运营实现安全、质量、效率、效益显著提升。同时,这一创新实践引领了建筑行业实现理念变革,青岛地铁班组建设模式正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青岛地铁的班组建设助力产业工人队伍深化改革,基层班组作为员工思想政治引领、主人翁地位保障、劳动权益维护等多维赋能场域,班组建设成为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有力抓手。




科技赋能舞台 工业美学破圈



作为行业剧标杆,《地铁六号线》以“真实场景还原”为定位,打造“科技+工业”的视觉体系:13米宽的双层铁架台阶象征地铁网络的立体延伸,可变换的景片分割出办公室、工地、宿舍等多维空间;地铁出站口的LED显示屏、指示牌等细节精准复刻,冷色调灯光与暖色调工人之家形成强烈反差,既凸显现代都市的钢筋骨架,又传递劳动者的温度。


灯光设计通过光束灯勾勒城市轮廓,灰色调渲染紧张施工场景,局部暖光烘托人文关怀,形成视觉与情感的双重冲击。




从实践到舞台 思政课的艺术转化



这是一台讴歌广大产业工人无畏拼搏、攻坚克难的大戏!危急关头的挺身而出,关键时刻的勇于担当,还有平常工作中的忍辱负重,真实而精彩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现场的观众。北京观众张女士说,青岛地铁实施的班组建设让工人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让他们对工作有了更大的热情,“我们的城市离不开这些建设者,他们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这是一台感人肺腑、触人心弦的大戏!建设工人崔铁生一家三口青岛团聚的喜悦,工程师周莉无法陪同儿子填报高考志愿的遗憾,6号线首列车试验成功的激动,这一幕幕直抵人心的场景,让现场观众一次次落下了热泪。一位观众看完话剧后久久不能平静,他说,青岛地铁的班组建设真正把员工放到了心上,那些关怀人性的举措值得推广。


自去年在青岛启动首轮演出以来,《地铁六号线》已累计完成30场行业内部专场演出,覆盖地铁建设、运营一线职工近万人次,引起热烈反响。此次进京演出,更是点燃了现场观众的情感共振,掌声与会心的笑声多次响起,成为对这部作品最真实的认可。


作为“中国工人大思政课”的创新实践,该剧将产改的深刻内涵转化为有温度、有情感的舞台表达。这种“从一线中来,到舞台上走”的创作路径,不仅让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成果更加可感可知,也用艺术的力量生动诠释了“劳动创造幸福”的核心价值。


观众十分熟悉的著名演员宋春丽全程观看了演出,“很感人,很朴实,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没有华丽的舞台布景,只是满含真情地讲述了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突出了劳动者最光荣的主题。青岛地铁树立了一个榜样。”她深有感触地说。


钢轨延伸,盾构轰鸣。演员们用鲜活塑造与情感演绎,把青岛地铁班组建设的创新实践,凝缩成两小时的光影史诗。当建设者们面对技术攻坚的惊心动魄、班组协作的温暖瞬间、质量把关的执着坚守逐一呈现时,观众席间不时报以雷鸣般的掌声。中铁隧道局北京地铁1支09标一线工人何晓东感慨道:“刚才看剧的时候,手心一直冒汗。台上那帮伙计们攻坚的模样,跟咱工地上实打实干活儿的样子一模一样!这股劲儿得带到工地上,钻隧道都觉得更有奔头!”


话剧《地铁六号线》聚焦青岛地铁集团创新实施的班组建设“两进三环四管五保”工作法,以“小立法+二次分配”参与式民主管理制度的推广为叙事主线,历时一年精心创编,以深刻的思想性、精湛的艺术性和创新的表达方式,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宏大命题,转译为“一群人、一条线、一座城”的鲜活叙事,成为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有力载体。


image.png


当北京二七剧场的幕布落下,《地铁六号线》已超越一部话剧的范畴——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青岛地铁人的奋斗身影;更是一座桥,连接起行业精神与时代价值,让“工人伟大、劳动光荣”的信念在更多人心中生根。

供稿:青岛地铁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