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穿梭于城市之中的地铁,藏着许多我们习以为常却充满科学趣味的细节——
为什么炎炎夏日,地铁站台会“冒汗”?
明明开上高架桥,为何还叫“地”铁?
在地下飞驰的列车,竟然也配有“刮雨器”?
本期科普将带您探索这些“冷知识”背后的科学逻辑:从地下结露的物理现象,到“地铁”名称的演变与分类,再到高架段行车的安全保障。无论是自然规律、工程命名,还是行车设备,每一个设计都体现着城市轨道交通的智慧与严谨。
为什么地铁车站会“出汗”?
A
坐地铁时,有时候会遇到地铁出入口通道地面潮湿的现象,这不是“漏水”,而是一种常见的物理现象,叫作“结露”。
结露现象在新建大型地下空间(尤其是经历首个湿热夏季时)相对常见,并非工程质量问题。随着空调通风系统的持续优化运行、建筑结构体温度逐渐稳定、以及天气逐渐转凉(湿度降低),结露现象会得到显著缓解并趋于消失。
在天津地铁4号线,该现象受到了全体工作人员高度重视,并采取了多项有效措施进行控制和改善:
· 避免“过冷”:精细调整车站空调的温度设定,在保证乘客舒适度的前提下,避免站内温度设置得过低,从而减小站内空气与建筑结构体表面的温差。
· 梯次降温:优化空调启动策略,避免在短时间内将车站温度骤降,让结构体温度能更平缓地下降,减少剧烈温差。
· 空调除湿、加强通风:调整空调系统的运行模式,将室外潮湿空气最大限度的除湿、干燥后送入车站内,同时加大了车站通风空调系统的运行力度,将潮湿的空气排出,有效降低站内整体空气湿度。
· 启用除湿设备:在湿度特别高或关键区域,根据需要启用了专业的除湿设备,主动抽走空气中的多余水分。
在结露现象发生的区域,加强保洁力量,及时擦拭扶手、栏杆等乘客容易接触到的设施表面的水珠,保持干爽。
在必要位置(如易滑区域)铺设防滑地垫/防滑地毯,设置温馨提示牌,提醒乘客注意。
地铁一般是指“以地下运行为主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但乘客朋友们在乘坐地铁的过程中也不难发现,部分地铁线路也有地上段,甚至是高架线路。
地铁被称为“地”铁,主要是因为其最初的设计和主要运行环境是地下隧道(“地下铁道”的简称)。但随着城市发展和需求变化,地铁系统可能会根据地形、成本或规划需求,部分路段采用高架或地面形式。这种情况下,“地铁”更像是一个沿用下来的系统名称,而非严格描述其空间位置。
所以,即使开上高架桥,只要它属于同一轨道交通网络,仍可统称为“地铁”——名称的延续性优先于字面意义。当然,具体城市的叫法可能不同(如重庆的“轻轨”),但这更多是习惯问题而非逻辑矛盾。
近年来,我国轨道交通发展迅速,随着轨道交通建设运营经验的积累,相应的行业标准也逐步建立和完善。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发布的《城市轨道交通分类》标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包括地铁系统、单轨系统、轻轨系统、有轨电车等等。
轻轨系统和地铁系统虽然同为普通钢轮钢轨体系,但由于车辆轴重相对较轻、车体较窄等原因,轻轨的载客量与地铁相比就小了很多。
“地铁一般不是在地下行驶吗?下雨天也会受影响?”正如我们前面所说,地铁列车并非一直在地下,除了部分线路会途经高架段,地铁列车每天运营的前后都需要从地上到隧道里或从地下再次开往地面轨道回到车辆段。当列车在地面行驶时,遇到雨天,则需要开启刮雨器,保证行车安全。
除此之外,地铁的刮雨器还能起到除尘清洁的作用,保证列车司机的行车视线需求。遇到车内外温差较大的天气,车头的前挡风玻璃可能会受水雾影响,此时刮雨器又可以派上用场。
地铁列车刮雨器的作业原理和汽车的一样,能根据雨量大小进行频率调节,在列车前风挡区规律运动,刮去雨滴、水渍或灰尘,按下相关的按键,刮雨器便会及时清除前挡风玻璃上落下的雨水。
2025中国国际城市轨道交通展览会暨CAMET论坛将于9月18日-20日在青岛市中铁青岛世界博览城举办,展会同期将举办第二届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科普展示会。
展示内容将包含历史介绍、科普视频、科研专项、科普丛书、模拟驾驶、成果案例集展示、站场及列车模型及现场交流活动等。
想要获取更多科普内容,欢迎关注MetroTrans 2025科普展。
更多精彩:
科普丨某些地铁安检口偶尔“无人值守”?原来是因为......
————————
来源:天津轨道交通、武汉地铁运营、深圳地铁
编辑:闫策
视频:人民城轨
审核:王博、王柏晶
关注人民城轨
每周五进行【科普】栏目更新
扫码关注人民城轨抖音号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扫码加入
与更多城轨科普爱好者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