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中国城轨交通智能运维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丨《智慧城轨建设五周年系列成果报告》(二)
最新动态
中国城轨交通智能运维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丨《智慧城轨建设五周年系列成果报告》(二)
2025-07-071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




#融合城轨  #既有线改造

编者按:2020年3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发布《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以来,各城市积极探索和实践智慧城轨建设,为城市交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全面总结智慧城轨五年来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成果,协会将陆续编制并发布《智慧城轨建设五周年系列成果报告》。


更多精彩:

城轨交通全自动运行(FAO)系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丨智慧城轨建设五周年系列成果报告(一)


自2020年《智慧城轨发展纲要》发布以来,城轨交通运营企业积极应对运营与建设并举以运营为主导的新形势,以智能智慧化赋能引流降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全力推进智能运维体系建设,车辆、供电、通号、工务、机电、AFC等专业智能运维系统普遍建立,日常检修效率和车辆可靠性显著提升,运维智能化、安全管控和降本增效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经过几年的努力,基本实现了《纲要》设定的2025年第一步目标:“智能运维安全保障体系健全完善,全行业运营安全和设备保障等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一、

在应用规模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截止2024年底,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城市58个,总里程超过12000公里,客运量达322亿人次,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构建起日均千万级客流承载能力的轨道网络,其系统复杂程度达到或超过纽约、伦敦等国际都市同类系统。超大的应用规模在对运营安全提出高要求的同时,也为运营维护的智能化提供了技术创新的“试验场”、智能智慧化的“主战场”,我国城轨交通运营里程和客运量均稳居世界第一。


目前,全国城轨运营企业普遍研发和实施了智能运维系统,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深圳、成都、南京、南宁、厦门、青岛等城市研发了车辆、通号、供电、工务等核心专业的智能运维系统,并积极探索运维体制机制创新,由单专业运维向多专业综合运维发展。



(一)多专业综合运维体制初见成效。上海研发车辆、供电、通信信号、轨道桥梁隧道、车站机电5个专业网络级智慧维保平台,使传统检修修程修制发生变化,由传统的计划修变为节约型均衡修、专家型故障修、感知型状态修、经验型计划修和设施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南京都市圈网络化多专业综合运维管控平台,综合运维效率提高30%,运维管理人员减少20%,管理效率提升40%。


(二)安全可靠性提升,上海地铁实施车辆智能运维示范工程与智慧维保工程,列车平均无运营故障里程(MDBSF)提升15%,可用车率由93%提升至97%,无运营故障里程由7.31万公里,提升到17.26万公里,提升136.1%。


(三)检修效率显著提升,上海地铁5号线创新车辆全寿命周期智能运维模式,维修时间大幅减少;重庆实施智能运维系统后,15分钟以上晚点间隔里程(MDB15L)从1805万车公里/次增至16574万车公里/次,提升8.2倍,缩短故障响应时间40%,减少非计划停运损失20%以上,备件库存周转率提高50%;南宁通号设备检修效率提升30%,建立了69类机电设备、676个故障预警模型,故障处置时间和检修工时分别减少约28%和35%。天津地铁智能运维信号设备总检修工时由5.2万人*小时,降低为3.3万人*小时,降低了34.79%;供电智慧巡检提高效率近99%;接触网排故效率提升了88%。


(四)维修和人力成本大幅降低,上海地铁实施智能运维后,车辆维修人车比由0.55下降到0.4;青岛6号线车辆智能运维系统节省950.4万元/年,投资回收周期为2.4年。窥斑见豹,智能运维系统在全行业广泛应用,综合效益十分显著。














































二、

在技术创新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一)车辆智能综合检测系统效益明显。综合检测系统是对城轨车辆各个部位和系统进行全面、高效、智能检测。超过10家运营企业(北京、南宁、厦门等)实施车辆360°智能综合检测系统,对车辆轴箱、车轮、牵引电机等关键部件的非接触通过式自动探测和综合诊断报警,提高车辆运行的安全性、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南京地铁建成全国首个线网级弓网在线检测系统,通过云平台和5G公专网实现了线网-车载的两级扁平化部署,实现全线网弓网运行数据的实时处理,提高故障处理效率。


(二)智能化巡检机器人助力安全防范。补齐单体设备+巡逻安检系统存在的短板,智能巡检系统同时对多设备和区域进行监测,缩短检修周期、提升检测准确性。南京地铁应用7套智能巡检机器人,以“数智人+自然人”协作的检修模式,实现缺陷诊断、数据分析预警等功能,人员优化率42.7%,效率提升31.6%。深圳、青岛、宁波、天津等地铁公司应用数字化轨道检巡一体设备,自动对轨道状态进行检测,减少天窗点的占用时间,提高轨道设备的检测频率和效率及轨道设备的把控力度,可节约1/3巡检人员;采用集成电客车检测设备降低成本约75%。青岛地铁应用“无人机+人工”智能化巡检,在4号线20公里范围设置4处无人机值守机场,无人机可以抵达人工难以到达的位置进行巡检,可对高架外侧主体结构、声屏障外侧屏体、立柱、螺栓等部件进行完美巡视,巡检效率、覆盖面得到显著提高。重庆轨道的消防安全“管理+科普”小程序平台,提升巡视巡查、隐患发现和问题整改效率。京港地铁研发的列车智能巡检机器人,完成65%的车下巡检任务,工作效率提升30%以上。


(三)智慧场段建设试点应用效果良好。南京地铁构建了全国首个面向车辆基地的智慧场段系统,运用精准调度、车辆全生命周期一体化、全场段信息感知等关键技术,建立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的全新场段管控模式,实现车辆全生命周期的动态闭环优化,管理效率全面提升。青岛地铁建设全线智慧车站综合管控一体化平台,以数字化建设及应用为基础,通过城轨云、大数据平台、BIM数字底座综合承载和标杆场景建设,安全性和运营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应用效益良好。


(四)智能运维安全科研成果丰硕。“上海轨道交通车辆智能运维系统”获得2022年城市轨道交通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面向线网融合的多制式兼容型信号系统研制及应用”等2个项目获得城市轨道交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当前,城轨交通行业进入以运营为主导的新阶段,面对运营里程不断扩大、服务品质不断提升的新形势,城轨交通运维工作要继续创新驱动、与时俱进,推进从“被动维修”向“主动预防”、从“计划修”向“状态修”的转型升级,强化跨专业综合运维功能,提高设备健康管理水平,探索运维AI大模型应用,完善技术标准体系,促进供应商和运营企业运维体系协同创建,加快发展智能运维和体制机制融合的新质生产力,为城轨交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技术保障。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