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科普丨某些地铁安检口偶尔“无人值守”?原来是因为......
最新动态
科普丨某些地铁安检口偶尔“无人值守”?原来是因为......
2025-06-271


当您走过“无人值守”的安检口时,实则是智慧安监系统在无声护航;站台上醒目的红色按钮,是紧急时刻守护安全的“生命开关”;而地铁司机手中的“驾照”,则通过严苛的“科目”考核,确保每一趟列车平稳抵达。

地铁作为城市交通的“动脉”,承载着千万市民的日常出行,其高效、安全的运行离不开科技与管理的双重保障。本期科普带您聚焦——那些看似寻常的设施与规则里凝聚着的科技之力与人文关怀。




Q

为何某些地铁安检口偶尔“无人值守”?

A

近日,有乘客在乘坐南昌地铁时发现某些安检口偶尔“无人值守”,其实这是南昌地铁的智慧安检系统正在高效运转。

目前,南昌大桥东站、人民公园站(已试点3年)已率先实现智慧安检,八一广场站、地铁大厦站也应用了AI智能判图等多项技术。

那么,这套智慧安检系统是如何运转的呢?


1
AI智能判图

相较于普通X光机安检仪,它具有自动学习诊断和自动识别标注功能,可以呈现物品清晰图像,自动识别禁止、限量携带物品,并对液体进行初筛,显示安全的液体无需再次进行检测,大大提升通行效率。

2

集中判图

所有安检点位的X光机过机图都可以传输到集中判图室,由集中判图人员进行判别,对于系统自动识别到的禁、限量携带物品,集中判图室会将开包任务精准下达至相应安检点开包处置台,对物品进行针对性相关处置。

3
人包关联

通过安检点“双源双视角”专用相机分析,人包关联系统可进行X射线图片智能识别,结合空间、时间等信息将过检包裹图像、过检人员图像进行1:1精准关联,实现安检过程中禁、限带品与人员的精准匹配。

4
智能安检开包处置系统


开包处置人员,根据集中判图室发送的开包指令做开包处置,智能安检处置台能够快速登记身份信息及物品,并自动生成、打印登记凭条,降低乘客因携带禁、限量物品登记而长时间滞留在安检点的概率。

未来,还将根据智慧安检系统实践效果推动探索“无感安检”,让出行既安全又便捷。    




Q

地铁站台上的红色按钮是什么?原理是什么?

A


在乘坐地铁的过程中,大家一定发现了站台上有一些红色的按钮,这就是紧急停车按钮

在地铁站台遇到列车即将进站时,有乘客不慎跌落轨道;在列车即将启动时,乘客衣物卡在车门与站台之间等突发情况下,可在地铁站台的两侧快速找到红色按钮装置,打开或用力击碎中间的保护玻璃,持续按压按钮至少3秒钟,大声通知工作人员。

紧急停车按钮是"生命守护者",非紧急,不触碰



紧急停车按钮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站台上的紧急停车按钮是一种安全装置,仅在紧急情况下使用。当按下紧急停车按钮后,车站控制室的蜂鸣器会立即响起,同时信号系统将更新控制区域中所有列车的“安全通行证”——移动授权,再通过车地无线通信设备(如WLAN、LTE-M等)将指令传递给列车。

列车收到指令后将马上响应:正在进出站的列车将紧急制动停车;停靠站台区的列车将不能启动。




Q

地铁列车司机需要考驾照吗?

A


地铁电客车司机也需要考驾照,地铁电客车司机的“驾照”分A照(A型车)、B照(B型车)K照(市域快线)、P照(有轨电车),地铁电客车的驾考也有自己的“科目一”“科目二”“科目三”。


1

科目一:基础理论“大闯关”



科目一主要考规章制度和地铁专业知识。在此期间,“考生们”同时也会进行长达5个月的驾驶练习,实现“理论+实操”双重保障。

2

科目二:地铁版“大家来找茬儿”


科目二主要考故障演练。现场考官会模拟设置各种故障,甚至会各种“挖坑”,考生们必须练就“火眼金睛”,在规定时间内准确判断故障现象,确认故障类型并规范处理。

3
科目三



考官会在车轮下放螺丝等


科目三主要为发车前的检车工作,分为静检和动检。静检是上车前绕车检查,动检是车通电后对列车设备、系统等检查。

但拿到“驾照”并不意味着“考试”结束,进入岗位后他们还会定期培训、考试……




第二届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科普展示会

2025中国国际城市轨道交通展览会暨CAMET论坛将于9月18日-20日在青岛市中铁青岛世界博览城举办,展会同期将举办第二届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科普展示会

展示内容将包含历史介绍、科普视频、科研专项、科普丛书、模拟驾驶、成果案例集展示、站场及列车模型及现场交流活动等

想要获取更多科普内容,欢迎关注MetroTrans 2025科普展。






更多精彩:

科普丨怕冷or怕热?看地铁列车如何“适宜”你的体感温度

科普丨"秒级对话"、智慧环线、车门防护?原来地铁里隐藏了这么多黑科技→

科普丨丝滑进站、5G公专网、指令“空中达”?原来地铁里隐藏了这么多黑科技→

科普丨没到终点站却让我下车?原来是因为......

    ————————

    来源:南昌地铁、南京地铁、成都地铁

    编辑:闫策

    审核:王博、王柏晶


    关注人民城轨

    每周五进行【科普】栏目更新



    扫码关注人民城轨抖音号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扫码加入

    与更多城轨科普爱好者相遇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发布仅供学习参考之用。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