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障《无锡城轨交通多元融合可持续发展示范项目》扎实推进,充分对标课题立项目标和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批复要求,全面开展多元融合系统性研究与成果工程验证,5月27日,多元融合可持续发展示范项目阶段成果评审会(2025年第一批)在锡召开。
协会副会长丁树奎出席会议。专家学术委荣誉委员李中浩、邢智明,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于增,专家学术委副主任唐涛,专家学术委委员韦苏来、朱东飞、王晓保,担任评审专家组。会议由协会绿智办主任娄永梅主持。
无锡地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张军,党委委员、副总裁朱军,中铁四院副总工程师王华兵出席会议。示范项目总体组、各小组负责人、相关课题主要参与人员参加会议。
评审会期间,示范项目组陪同评审专家组前往无锡S1线花山车辆段、南闸站等现场,观摩光伏系统设备、双向变流与能量运控系统设备、智能化场段工艺设备、车辆检修管理系统等创新技术在工程现场的实际应用情况。
会上,总体组对课题成果进行了详细汇报。专家组认真听取并审查了相关成果文件材料,认为课题研究紧扣融合理念、技术路径清晰、实践成效显著,一致同意《无锡城轨交通多元融合可持续发展示范项目》阶段成果通过评审。
本次通过评审的7项课题以无锡S1线为工程验证主体,聚焦绿智融合、系统融合方向,取得多项突破,具体包括:
课题一
无锡地铁光伏系统应用与规划研究
聚焦无锡地铁光伏技术的多场景融合应用,提出“2+2”建筑光伏一体化解决方案,涵盖车辆段、车站、高架区间及控制中心,构建全周期光伏应用体系。通过花山车辆段试点验证,实现年发电量1108MWh,节能率达预期,形成新建与既有线网光伏发展规划,预期投资回收期较短,减排效益显著。
课题二
能量运控双向变流牵引供电技术应用研究
以无锡S1线为依托,全线采用双向变流器与能量运控系统,实现再生制动能量高效回馈,直流网压波动降低32.7%,车公里牵引能耗下降17%。验证多模式节能效果,提出新建线路“部分牵引所配置”优化方案。
课题三
永磁同步列车牵引系统应用研究
在无锡S1线全线应用永磁牵引系统,在无锡1号线区段节能率超32%,S1线区段节能率达16.36%,再生制动率提升至59%,是国内首个120km/h速度等级的永磁牵引示范工程。将加实现快推进无锡5、6号线全面应用,并探索长站间距线路适配性。
课题四
基于城轨云和大数据的智能能源平台建设方案研究
构建基于城轨云和大数据的线网级平台,整合“监、管、控”功能,覆盖能耗统计、碳排放管理、节能优化等40余项业务。通过“三步走”建设计划,实现数据驱动决策,解决人工抄表低效、数据分散痛点,提升管理精细化与能源利用效率。
课题五
列车智能集成控制系统技术应用研究
研制兼容不同车辆和信号厂商的集约化网络控制平台,融合信号ATO功能至车辆TCMS,实现牵引/制动直接控制。仿真验证显示速度跟随偏差≤0.5km/h,停准精度提升,计划在S1线、4号线开展正线测试,推动车辆和信号融合集成控制技术落地。
课题六
5G公专网技术应用研究
在无锡4号线完成国内首个既有线全列车改造,采用“车-轨-场”切片架构,实现车载视频、集群通信等7类业务综合承载。创新设备集成与施工方案,改造成本降低42%,时延38.4ms,带宽489Mbps,形成可复制的低成本、高可靠智慧城轨通信标杆。
课题七
全自动运行系统技术研究
编制122项全自动场景说明书及线网建设标准,完成车辆、信号等28项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形成多交路运营组织优化方案,推进线网智能调度与网络化编图软件开发,探索岗位融合与安全防护机制升级,目标列车正点率≥99.9%,为5、6号线实现全自动运行提供技术支撑。
本次评审的顺利通过,为示范项目全面收官奠定了决胜根基。站在“十四五”和“十五五”的交汇点,无锡地铁将聚力攻坚,持续推进文旅融合、线网规划、数字地铁规划等综合复杂性课题的创新突破,锚定更高目标,形成系统化、理论化、标准化的成果经验,发挥具有行业引领性的示范效应,持续为全国城轨交通多元融合发展提供“无锡方案”。
供稿:绿智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