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科普丨智能协同:融合城轨之业务融合
最新动态
科普丨智能协同:融合城轨之业务融合
2025-05-097




上一期我们介绍了融合城轨的第八类模式与路径,本期将继续进行第九类介绍,一起进入今天的科普吧~

好的!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积极响应时代背景、国家政策和行业呼声,于2024年6月编制发布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融合城轨发展指南》(简称:《指南》)。

在《指南》中,将融合城轨的模式与路径分为了九类,分别是:区域融合、四网融合、多交融合、线路融合、站城融合、系统融合、绿智融合、文旅融合、业务融合。本期我们将走进第九类——业务融合。

关联阅读:






让我们来看一看《指南》中的内容





什么是业务融合?


“业务融合”指城轨企业经营业务之间相互渗透、相互支持和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业务融合也可以称为产业融合。开展融合的业务主要包括依托城轨资源的衍生业务和城轨供应链的相关业务。

业务融合旨在:一是打破城轨企业内部业务的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增收节支;二是发挥城轨企业存量资产价值,依托既有业务,拓展衍生业务,开源创收; 三是与上下游供应链、产业链融合发展,开辟新业务领域,创新发展。

业务融合的实现目标是什么?


业务融合的目标是促进城轨企业经营业务之间相互渗透和相互支持,从轨道交通企业的核心资产出发,充分利用客流资源及运力资源,将主营业务和其他相 关业务相结合,进行业务的拓展及业务链条的延伸,发展衍生业务和供应链的相关业务,发展城轨交通平台经济、枢纽经济、通道经济、低空经济,增加业务收入减少财政补贴,支持轨道交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运输主业为依托,充分利用城轨特色资源,拓展乘客服务的内涵,打造运输与车站商业、信息服务、周边土地物业等结合的出行服务链,提高多元化关联业务收入。推进城轨交通与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投资经营供应链中属于城轨特有的关键服务、材料与装备产业。在保障自身供应链需求的同时,为行业和社会提供服务与产品,进一步增加非票务收入,提高自身的生存发展能力。


业务融合的实现路径是什么?


(滑动查看)

提升便民服务水平,促进客流流量转化。一是促进车站新消费场景的不断涌现。通过资源整合,腾挪出部分空间,发展车站便利服务,车站商业以“便民利民”为理念,发展“即买即走”“分散式就近消费”,拓展便利店、早餐店、自助 设备等多类业态。二是提升面向乘客的商务信息服务水平。开发运营与增值服务兼具的线上项目,地铁APP植入线上商业活动,发布招商广告、举行线上营销活动、售卖地铁衍生品等。整合城轨周边商业信息与城市信息,利用地铁车厢、车站、语音电视开展相应信息业务服务。三是城轨自身提供最后一公里接驳服务、驻车服务,便利乘客多交接驳,延伸出行服务增加收入。 

整合市场资源,促进维保体系升级。以市场为依托,以资本为纽带,根据各个城市的线网规模,形成各有特色的高水平维保企业。一是城轨企业存量的维保资源与专业制造企业整合,优先推进车辆制造与维修的体系整合。二是维保资源与设备集成安装企业整合,形成新的产业,提升维保水平,降低维保成本。 

立足城轨需求,培育城轨新型产业。一是推进城轨设施建造装配化、工业化、 绿色化、智能化。抓住政策机遇,把握建筑产业化脉搏,拓展供应链业务。二是促进轨道金融业务发展。基于轨道交通企业政府投资为主、建设投资规模大、融资规模大、现金流稳定、资金周转量大、资信等级高等特点,结合自身核心资产及相应政策支持,发展基于轨道的金融业务。三是发展城市现代物业管理业务。轨道公司作为一级、二级开发主体,场景涵盖了写字楼、公园、商业、学校、公建、城市更新等多种业态,在城市现代物业管理方面资源和经验不断积累,具备向城市提供服务能力,可形成现代物业服务产业。四是推动在城市轨道交通场站 建设快递专用处理场所、运输通道、装卸设施。五是促进大数据资源开发。借助大量的城轨交通客流数据,利用大数据手段,通过对客流数据进行潜值挖掘,拓展相关信息服务业务,形成大数据产业。







对话DeepSeek



(AI创作,仅供参考)
你如何看待城轨行业中业务融合目前的发展?

当前业务融合的核心领域:

技术融合:5G、AI、大数据等技术应用,推动智能调度、自动驾驶和智慧运维,提升运营效率。

运营融合:地铁、有轨电车、市域铁路等协同运营,实现“一票通行”,并结合TOD模式(轨道+商业开发)提高收益。

管理融合:统一标准、数据共享,优化资源调配,降低成本。

产业链融合:设计、建设、运营一体化,企业跨界合作(如科技公司参与智慧城轨)。

未来发展趋势:

更深度的智能化:AI将覆盖从调度到服务的全链条,可能出现“无人化车站”。

区域一体化:跨城市城轨互联(如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交通圈”)。

可持续模式:绿色能源占比提升,TOD从“站点开发”升级为“片区城市更新”。

应急融合:平灾结合,城轨系统兼顾日常运营与应急疏散(如防涝设计)。

挑战与对策:

数据安全:需加强网络安全防护(如采用区块链技术)。

盈利压力:通过TOD、广告等多元化经营提升收益。

标准差异:推动全国性标准制定,减少跨区域互联障碍。









城轨业务融合已从单点突破进入系统整合阶段,未来将通过技术、数据、产业链的全面协同,打造更高效、绿色、智慧的轨道交通网络。

点击获取《指南》全文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融合城轨发展指南》.pdf

想要获取城轨行业更多精彩内容,请继续锁定每周五的【科普】栏目~

好的,下周见!


更多精彩:

————————

文源:《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融合城轨发展指南》、DeepSeek

图源:谈资成都、奥龙影像

编辑:闫策

审核:王博、王柏晶

部分内容由DeepSeek创作,若有不妥之处请见谅或留言讨论

关注人民城轨

每周五进行【科普】栏目更新



扫码关注人民城轨抖音号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扫码加入

与更多城轨科普爱好者相遇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发布仅供学习参考之用。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