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们介绍了融合城轨的第五类模式与路径,本期将继续进行第六类介绍,一起进入今天的科普吧~
好的!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积极响应时代背景、国家政策和行业呼声,于2024年6月编制发布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融合城轨发展指南》(简称:《指南》)。
在《指南》中,将融合城轨的模式与路径分为了九类,分别是:区域融合、四网融合、多交融合、线路融合、站城融合、系统融合、绿智融合、文旅融合、业务融合。本期我们将走进第六类——系统融合。
关联阅读:
“系统融合”指随着智慧城轨建设,城轨交通内部各专业系统之间的整合与融合模式。
系统融合主要表现在;通过打造“云、网、数、安、智、边”一体化基础支撑平台、共享数据平台和一体化运营平台,将两个及以上的业务子系统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实现信息数据、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基础设施和数字化平台等方面资源的共享与协同,着力技术标准统一和信息共享,促进系统资源高效配置运用,提升整个城轨系统乃至大交通系统的运输效率、服务质量和安全可靠性。
系统融合的目标是在智慧城轨建设过程中,充分运用新兴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突破专业间壁垒,创新业务模式和组织架构,推动城轨内部各专业系统之间的整合与融合。
构建统一的智慧城轨基础设施,全方位布局城轨交通感知系统,协同构建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体系,协同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合理重构运营指挥中心架构,打造多专业共享平台或一体化平台,推进信创适配和改造,整合系统设备配置,实现信息、ICT 系统基础硬件和数据平台等方面的共享和协同,提高城轨交通系统乃至综合交通系统的运输效率、服务质量和安全可靠性。
(滑动查看)
构建统一的智慧城轨基础设施。一是完善城轨云技术体系,形成城轨交通数据底座。建设以云平台为基础,云、网、数、安、智、边为一体的城轨云软硬件平台。打造云网、云智、云数、云安、云边协同的融合体系。二是统筹无线通信制式,提供通信网络支撑。打造以 LTE-M 与 5G 公专网相结合等无线网络系统。
有序实施指挥中心体系重构。一是构建具备线网及线路运营指挥、线网乘客服务、线网辅助决策和线网应急处置等功能的线网运营指挥中心系统,实现线网统一调度指挥,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实现线网高效运作。二是在特大线网线路群和中等规模线网全网、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前端,合理调整调度指挥层级,优化完善调度指挥职能。
打造资源共享平台和一体化平台。一是构建乘客服务平台,基于多源信息,建设集客流预测、智慧客服、乘客信息等多功能的一体化平台,提供更多元的乘客服务内容。二是构建多专业智能综合运维平台,实现主要专业设施设备从状态监测、故障告警/预警、健康度分析到检修作业信息化流程的闭环,增强各专业运维系统间协同联动。三是完善以行车为核心的一体化运行系统,提升全自动运行系统效能。四是建设车站群组化管理体系和场段综合管理一体化系统,提升车站、车辆段管控和服务能力。五是建设资产管理一体化平台,实现以资产价值管理为基础的全生命周期价值管理。
发挥跨专业设备整合效益。一是构建列车集约型网络和智慧列车集成控制平台。二是推广轨道交通“双流制”、CTCS 与 CBTC 贯通运营成套技术,为市域(郊)铁路和城轨交通互联互通,提供技术支撑。三是研究多专业融合发展的技术标准,不断扩展融合专业范围。
城轨行业的系统融合正迎来关键发展期,通过技术、运营和管理的深度整合,推动行业向智能化、高效化、可持续化方向发展。
当前进展
· 技术整合:云计算(如“城轨云3.0”)、5G、AI应用(智能运维、故障预测)提升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 运营优化:部分城市实现地铁与国铁“安检互认”“一票通行”,缩短换乘时间。
· 标准化试点:粤港澳大湾区推动城轨与铁路信号、票务系统统一,为全国推广探路。
主要问题
· 成本压力:行业债务高(4.7万亿),过半线路客流不足,依赖政府补贴。
· 兼容性差:不同系统标准不统一,跨部门协调难(如数据共享、安检互认)。
未来方向
· 更智能:AI深度应用(如客流预测、无人巡检),降低运营成本。
· 更融合:地铁、公交、高铁互联互通,形成“一张网”出行。
· 更可持续:通过TOD(站城开发)提升客流,减少补贴依赖。
未来将更依赖智能化(AI、物联网)和跨交通融合(地铁、公交、高铁互联)。简单来说,系统融合让城轨更智能、高效,但需解决标准和安全问题。
点击获取《指南》全文
想要获取【融合城轨】更多精彩内容,请继续锁定每周五的【科普】栏目~
好的,下周见!
更多精彩:
————————
文源:《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融合城轨发展指南》、DeepSeek
图源:北京都市圈
编辑:闫策
审核:王博、王柏晶
关注人民城轨
每周五进行【科普】栏目更新
扫码关注人民城轨抖音号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扫码加入
与更多城轨科普爱好者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