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MET 04006-2018城市轨道交通车地综合通信系统(LTE—M)接口规范分为4个部分:
城市轨道交通车地综合通信系统(LTE—M)接口规范
01
城市轨道交通车地综合通信系统(LTE—M)接口规范
第1部分:空中接口
目次:
前言
引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缩略语
4. 物理层
5. 层2协议
6. 层3协议
7. 无线发射和接收
本部分是T/CAMET 04006的第1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部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部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部分由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技术装备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部分由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检测中心、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中兴高达通信技术有限公司、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北京信威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普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烽火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设计研究院、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编写组:付嵩、蔺伟、白轩、詹达诲、赵红礼、韦文、陆启进、宋兰兰、禇丽、陈迎、吴永海、谭源春、池连刚、马钰昕、李小龙、韩琛、葛淑云、青岚昊、张松轶。审查组:李中浩、唐涛、张艳兵、戴克平、王小波、朱东飞、徐淑鹏、谢锡荣、代津岳、马丽兰、刘键、蔺伟。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基于LTE技术的城市轨道交通领域LTE-M系统的空中接口(第一阶段)的物理层、层二和层三协议。
本部分适用于地铁、轻轨、单轨等城市轨道交通领域LTE-M系统的终端、基站。
城市轨道交通车地综合通信系统(LTE—M)接口规范
第2部分:核心网间数据接口
目次:
前言
引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缩路语
4. 接口总体要求
5. 跨线切换的接口需求
6. UE跨线移交及故障恢复过程
7. 跨线切换及故障恢复的通信流程
8. 跨线切换及故障恢复的性能要求
本部分是T/CAMET 04006的第2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部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部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部分由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技术装备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部分由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检测中心、北京交通大学、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中兴高达通信技术有限公司、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北京信威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普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设计研究院、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编写组:师进、韦文、王伟、詹达诲、赵红礼、白轩、张强、景栋、褚丽、陈迎、展锋、谭源春、杨美荟、马钰昕、李小龙、韩琛、葛淑云、熊洁、李士东。审查组:李中浩、唐涛、张艳兵、戴克平、王小波、朱东飞、代津岳、徐淑鹏、谢锡荣、马丽兰、刘键、蔺伟。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城市轨道交通领域LTE-M系统用于互联互通线路运营时核心网间数据接口总体要求、跨线切换的接口需求、终端跨线移交及故障恢复过程、跨线切换及故障恢复的通信流程和跨线切换及故障恢复的性能要求等。
本部分适用于地铁、轻轨、单轨等城市轨道交通领域LTE-M系统的互联互通接口设计、产品设计、工程建设及工程验收等。
城市轨道交通车地综合通信系统(LTE—M)接口规范
第3部分:集群业务功能和接口
目次:
(滑动查看更多)
前言
引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1术语和定义
3.2 缩略语
4. LTE-M集群业务应用场景
4.1 单线应用场景
4.2 共线和同站台应用场景
4.3 跨线应用场景
4.4 终端直通的应用场景
4.5 与地铁专用电话互通的应用场景
4.6 与相同安保等级的B-TrunC网络互通的应用场景
5. 架构
5.1 概述
5.2 LTE-M系统集群业务架构
5.3 网元功能要求
5.4 接口和协议要求
6. LTE-M系统集群业务要求
6.1 集群业务总体要求
6.2 集群语音业务功能要求
6.3 集群数据业务功能要求
6.4 集群多媒体业务功能要求
6.5 集群补充业务功能要求
7. LTE-M系统集群功能和性能要求
7.1 优先级保障
7.2 安全和加密
7.3 故障弱化功能
7.4 音视频编解码
7.5 移动性
7.6 录音录像
7.7 告警信息转发
7.8 与IMS系统接口
7.9 性能指标
8. 系统相关码号
8.1 用户和终端设备相关号码
8.2 群组相关号码
9. DA接口要求
9.1 接口连接模式
9.2 接口消息流程
9.3 接口消息
9.4 接口消息信元
10. DU接口要求
10.1 接口功能
10.2 接口流程
10.3 接口消息
10.4 接口消息IE
11. D2接口要求
11.1 接口功能
11.2 接口消息流程
11.3 SP信令消息格式
11.4 SIP信令消息
11.5 消息信息单元
附录A(规范性附录)LTE-M应用信息的存储管理
A.1 DS存储信息和管理
A.2 DC存储信息和管理
A.3 UE存储信息和管理
附录B(规范性附录)LTE-M集群业务端到端流程
B.1 信息更新过程
B.1.1 ATS触发的周期性信息更新
B.1.2 ATS触发的正线/车辆段变更信息更新(自动转组)
B.1.3 车载台触发的车头信息更新
B.2 调度合位置呼叫
B.2.1 成功
B.2.2 失败
B.3 站管区呼叫
B.4 手动转组
B.5 区域呼叫/广播
B.5.1 区域呼叫
B.5.2 区域广播
B.6 有线电话转接
B.7 点对点短消息一阅读确认
B.7.1 UE发UE收
B.7.2 DC发UE收
B.7.3 UE发DC收
B.8 跨线
B.9 派接组
B.10 多选组呼叫
B.11 通播组
B.11.1 通播组呼叫—打断模式
B.11.2 通播组话权管理
B.11.3 通播组释放
B.12 其他
本部分是T/CAMET 04006的第3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部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部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部分由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技术装备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部分由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北京交通大学、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检测中心、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中兴高达通信技术有限公司、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普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信威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海能达通信股份有限公司、西安雷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编写组:王伟、吉萌、师进、龚达宁、赵红礼、蒋海林、王开锋、付文刚、蔡杰、周波、禇丽、毛磊、陈迎、杨小倩、郑伟、袁剑、李士东、李勇、陈钢、高伟、朱作燕、展锋、王小波、杨渊、叶亚娟、王凯、黄勍。审查组:李中浩、唐涛、张艳兵、戴克平、张良、玉小波、孟寒松、龚小聪、牛晖萍、徐淑鹏、谢锡荣、朱东飞、代津岳、达宁、马丽兰、刘键、蔺伟。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城市轨道交通领域LTE-M系统集群业务的应用场景、架构、业务要求、功能要求、码号规划、DA接口要求、DU接口要求和D2接口要求等。
本部分适用于地铁、轻轨、单轨等城市轨道交通领域TE-M系统集群业务的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工程建设、工程验收等。
城市轨道交通车地综合通信系统(LTE—M)接口规范
第4部分:承载CBTC业务及接口
目次:
(滑动查看更多)
前言
引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1 术语和定义
3.2 缩略语
4. LTE-M系统承载CBTC业务功能需求
5. LTE-M系统承载CBTC业务性能需求
5.1 信息传输延迟时间
5.2 信息传输速率
5.3 信息传输丢包率
5.4 通信中断时间
5.5 系统可靠性、可用性和可维护性要求
5.6 系统安全性要求
5.7 其他性能要求
6. LTE-M与CBTC系统地面接口
6.1 物理接口
6.2 功能接口
6.3 接口协议
6.4 冗余备份功能
6.5 性能要求
7. LTE-M与CBTC系统车载接口
7.1 物理接口
7.2 功能接口
7.3 接口协议
7.4 冗余备份功能
7.5 性能要求
参考文献
本部分是T/CAMET 04006的第4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部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部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部分由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技术装备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部分由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北京交通大学、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检测中心、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中兴高达通信技术有限公司、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北京信威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普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上海富欣智能交通控制有限公司、烽火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设计研究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编写组:赵红礼、蒋海林、朱力、侯磊、韦文、付嵩、杜恒、钟文明、毛磊、陈迎、展锋、谭源春、杨美荟、黄辉、杨世华、李小龙、韩琛、葛淑云、戴宏、李士东。审查组:李中浩、唐涛、张艳兵、戴宽早、王小波、朱东飞、代津岳、徐淑鹏、谢锡荣、马丽兰、刘键、蔺伟。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LTE-M系统承载CBTC业务的功能需求、性能需求、LTE-M系统与CBTC系统的地面接口和车载接口等内容。
本部分适用于地铁、轻轨单轨等城市轨道交通领域LTE-M系统的网络规划、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工程建设、工程验收等。
· 线上预览:协会会员单位可通过协会网站——标准中心——标准信息平台进行线上预览,不支持下载。
· 实书购买:点击阅读原文,跳转中国铁道出版社天猫旗舰店,进行购买。
更多精彩:
———————————
扫码关注人民城轨抖音号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扫码加入人民城轨交流群
获取城轨行业一手资讯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发布仅供学习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