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
3月5日,2025年全国两会开幕,来自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多位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为新时代城轨交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思路。
佘才高
第十三届、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会长,南京市人大常委会环境资源城乡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今年全国两会,佘才高准备了1个议案、5个建议。从推进紧急状态法立法进程的全局性议案,到支持南京建设国际航空枢纽、创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谋划;从加强政府对公益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支持与投入,到给予城市轨道交通行业财税及电价优惠政策,每个议题都紧扣国家治理与民生关切。
为论证“城轨行业财税优惠”建议,佘才高带领团队梳理了全国58座城市城轨交通线路的能耗数据;为完善“推进紧急状态法立法进程”的议案,他研究了多个国家应急法律文本和国内各省市试点经验……
(来源:南京人大)
孙永才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车董事长
“中国中车一直高度重视所属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表现,推动所属上市公司持续提升投资价值、加强市值管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车董事长孙永才表示,公司将结合实际情况,密切关注政策动向,积极研究用好资本市场提供的各类融资产品、股权激励、增持回购等工具,优化资源投向和业务布局,为企业经营、重组整合、市场化改革等更好地赋能。
在产品研发方面,围绕轨交产业升级、战新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等三类产业,重点在数智化、绿色化、平台化、模块化、集约化、标准化等“六化”方向,统筹开展轨道交通装备和清洁能源装备“双赛道”重大产品研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技术研究方面,强化基础研究,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在研发投入方面,加大创新激励,持续探索多元化的研发投入模式,研发投入强度始终保持在6%以上,基础研究投入占比逐渐接近20%。
(来源:中国证券报)
孙景南
全国人大代表,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车体分厂电焊工、中国中车首席技师
去年,我当面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聆听了总书记的谆谆教诲。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就是我们前进的方向。这些年,我最关注的还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经调研,发现现存两大关键问题。其一,高技能人才占比低,与新兴产业需求差距大,制约产业升级创新,且传统工种培训占比过高,内容与产线技术迭代脱节,工人所学难用于实际生产;其二,产业工人职业发展通道不畅,严重影响工作积极性与职业归属感,阻碍人才晋升,造成资源浪费。
我建议,要构建“需求导向型”技能培养体系,比如相关部门定期发布紧缺工种目录,对职业院校新设对应专业给予重点补贴;重构职业发展制度,搭建高技能人才晋升阶梯,健全技能与工程技术人才职称互认机制。同时,还要推动社会荣誉体系重构,以“真金白银”重塑职业价值、以文化重构赢得社会尊重,让技能报国成为时代强音。
(来源:南京日报)
钟章队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宽带移动信息通信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主任
从“推进中西部交通平衡发展”到“京津冀轨道交通一体化”,从“提高综合交通服务质量”到“轨道交通创新体系建设”……钟章队的提案始终基于长期的研究实践和铁路行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将专业能力、行业洞察与民生关切熔铸成履职实践和成果。
十四届全国政协以来,钟章队的目光依旧锁定在“交通强国建设”上,关注点逐渐转向城市交通与综合立体交通的智慧建设。“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正在经历从大变强的过程。城市轨道交通的统筹规划、协同发展、精细治理、服务质量、安全保障等都需要新视野、新方案。”
作为连任三届的全国政协委员,钟章队在履职中越发熟练,也越发忙碌。参加“深化高校育人模式改革,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双周协商座谈会,参加“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提案办理协商会……十四届全国政协以来,钟章队更频繁地行走在履职路上,用行动诠释担当。
(来源:北京政协)
李东林
全国人大代表,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今年全国两会,李东林将重点关注轨道交通装备更新、绿电制氢、人工智能与产教融合、推动磁浮发展等领域,针对行业痛点难点建言献策。他建议,加快推进相关立法工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应用提供坚实基础,推进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与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名交通和能源装备制造行业的代表,今年李东林将重点关注与“交通强国”“3060”双碳目标、“科教强国”等国家战略、形势热点紧密契合的领域,比如轨道交通装备更新改造、绿电制氢、人工智能与产教融合、磁浮产业发展等。例如,在人工智能加快应用的背景下,他认为,相关政府部门可以出台政策,围绕传统技能工人转型、人才培养范式升级、职教资源布局调整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优化。
(来源:人民之友)
冯江华
全国政协委员,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冯江华重点围绕科技攻关、产业协同发展、科技人才培育等方面进行建言献策。他十分关注人工智能与装备制造的融合发展以及人工智能下的职业重构问题:“希望加快开展‘人工智能+制造’的行动,在新一轮智能产业革命中占据主动,同时也需构建有效的就业保障体系,缓解技术替代短期冲击。”
(来源:株洲市政协)